COP26協定要求碳排 新創事業盼能攜手廠商

(COP26 啓動企業。資料來源/COP26官網)

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會議(COP26)協定出爐,各國需在2022年底前強化「2030年減排目標」,新增多項碳排放監管目標。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溫怡玲14日在週報中表示,對很多臺灣企業而言,這是迫在眉睫的壓力,建議多多善用大數據、AI模型加快進入減排的管理安排。

臺灣數位企業總會理事長陳來助亦指出,「管理就是數據,就是演算法」,無論是碳盤查、碳定價、碳中和都跟AI有關係。目前臺灣約有十多家新創是以能源云爲主,但每家都只負責部分監控,如果能夠有一個平臺整合集體的力量,未來將是一股新的產業趨勢。只可惜,目前的情況是傳統產業急於跟上減碳趨勢,雖然着急、卻找不到方法;而新創雖能提供工具,卻找不到合作廠商。

溫怡玲說,陳來助於2009年期間擔任友達光電總經理,帶領團隊製造出全球第一臺通過碳足跡認證標準的電視機產品,並將臺灣電子產業鏈碳管理經驗帶入國際標準研訂中。因此特別邀請他在週報中分享經驗,認識邁向碳中和目標之前,需先注意哪些步驟,以避免標準不一、可信度過低的問題。

在國際大廠、跨國集團紛紛宣示淨零目標,「減排」、「淨零」(ZERONET)、「碳中和」一夕之間成爲國際熱門字眼。陳來助表示,許多企業都跟進說自己要做碳中和,卻省略了最根本的碳盤查,「如果沒有碳盤查,不會知道要從哪邊減碳,更別說要買碳權了,根本也不知道要買什麼。」

回想2009年完成全球第一臺通過碳足跡認證標準的產品時,陳來助的團隊耗費許多心力,與500多家供應鏈廠商進行溝通,啓動供應鏈碳足跡盤查作業,將產品從「搖籃到墳墓」的生命週期,包括原料、製造、配送、消費者使用年限、棄置及回收之各階段碳排放量,均納入計算。透過碳足跡量化的指標,並自行研發碳足跡計算的e化資料管理系統,是產品碳足跡盤查的最佳案例,

陳來助認爲,碳盤查就是了解產品從生產到報廢的碳足跡,實際產生了多少碳,臺灣剛好是許多品牌供應鏈的一環,擁有產品的數據,這些數據該如何運用,甚至產生新的商業模式,都是現在就必須開始思考的關鍵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