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轉身到跨越:中國工程院新晉院士張亞勤的滾燙人生

將道德和價值始終置於高於技術的位置。

這是張亞勤院士始終堅守的信條,從中科大少年班開始,他“開掛”的人生始終航行在正確的航道,從微軟到百度,從工業界到學術界,從加入清華大學再到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不曾停歇。

新的轉身是在2020年7月,張亞勤院士迴歸學術圈,在清華大學正式開啓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和公益事業的新徵程。他建立了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並搭建起一支明星團隊,成員包括前字節跳動AI實驗室負責人馬維英、前海爾集團CTO趙峰、前阿里達摩院技術大牛聶再清等。

他希望將AIR建設成爲面向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國際化、智能化、產業化應用研究機構,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產業升級、推動社會進步。

張亞勤倡導的技術理念

在微軟中國初期,張亞勤院士獨立執掌微軟中國研究院,在隨後的10年裡,他不再僅是一位科學家更是蛻變爲管理領軍者。他構建了一個涵蓋基礎研究、技術孵化、產品開發和產業合作立足本地的完整研發體系,並呼籲和主導了雲計算戰略。這被證明頗具先見。

而後百度時期,他始終是技術立命的佈道者,張亞勤院士爲百度提出“ABC”概念,即AI(人工智能)、Big Data(大數據)和Cloud Computing(雲計算)三位一體,只有三位一體才能實現真正的AI。他認爲,未來五年,這三大業務領域都有可能誕生超過百億規模的新業務。

時至今日,智能雲業務已經爲百度帶來新的增長曲線。

在滾燙的工業界幾十年,他頗具建樹,看清了技術的真諦,更看到了所到之處的侷限。他希望利用自己的能量再創一番事業,讓技術普惠,讓人生圓滿。

在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張亞勤定下三步走戰略,首先要成爲應用型研究機構,不是“基礎研究”也不是“產品研究”;其次,要推動智慧交通(AI+Transportation)、智慧物聯(AI+IoT)、智慧醫療(AI+Healthcare)等產業發展;第三,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要培養人才,目標是“培養未來的CTO和頂級架構師”。

張亞勤院士還曾談到,人工智能要發展成爲負責任的技術,應秉持3R 原則:即 Responsive(積極響應)、Resilient(適應發展)、Responsible(堅守價值),他堅持將道德和價值始終置於高於技術的位置,如此想也如此做。所有這一切,正在進行時。

大象轉身進入全新階段

資料顯示,中國工程院是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界的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由院士組成,致力於促進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

大象轉身,在重回學術界兩年之後,張亞勤再獲殊榮,成爲年輕的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未來,不僅僅是清華大學的舞臺,他勢必在應用研究領域影響全國。

他的影響力其實早在31歲時就開始了。23歲時,張亞勤在美國拿到了博士學位,31歲成爲IEEE(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最年輕的院士,併成爲這個協會成立100年以來獲得這一榮譽最年輕的科學家。

張亞勤院士的影響還體現在工業界,細細數來,他於2014年9月至2019年10月擔任百度公司總裁,領導了百度公司Apollo自動駕駛計劃,並擔任全球最大技術開放平臺Apollo全球理事會理事長,是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未來交通指導委員會”唯一來自中國的委員。

加入百度前,他在微軟工作16年,歷任全球資深副總裁兼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科學家、微軟中國董事長、和微軟全球副總裁。在此之前,他曾擔任美國Sarnoff公司(斯坦福研究院)多媒體實驗室主任(1994-1998)和GTE(Verizon)實驗室高級研究員(1990-1994)。他在4家高科技公司擔任董事,也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企業董事會董事。

與此同時,澳洲國家工程院院士,擔任全球10多所大學的校董、榮譽或客座教授,獲得了60多項美國專利,擁有500多篇學術論文和11本專著。他發明的多項圖像視頻壓縮和傳輸技術被國際標準採用,廣泛地應用於高清電視、互聯網視頻、多媒體檢索、移動視頻和圖像數據庫領域。

而近年來,張亞勤院士致力於移動應用、人工智能、無人駕駛、以及智能雲計算領域的創新研發。劍指產業落地!

我想,這就是一位技術天才的完美軌跡,潤物細無聲地改變這個不完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