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本書看兩岸

(圖/本報系資料照)

什麼書?哪一本?可以一窺兩岸的玄虛?

原來只是臺灣現有的國高中教科書,尤其是大陸臺商子弟學校所採用的版本。爲了寄居各地的臺商子弟,日後回臺升學或續留直升,配合臺灣現行的高中學測和國中基測,使用臺灣教材,兩岸皆承認學歷。甚至還在廣東,上海臺商學校,直接設置學測考場,由臺灣闈埸印刷彌封試卷,不用託運,而由人員親自帶往大陸,大考中心協調大陸海關,不予拆封,考完再帶回臺批閱。今年據說成績不錯,有人滿級分,破了歷年記錄。

臺灣編的教材,陸方要審查。廣東和江蘇教育廳,可派任督學當副校長,這位主其事者,常是黨政高官。自然某些禁忌敏感字眼,不便出現,或塗黑或遮蓋,總之眼不見爲淨。例如國名國號國旗國慶總統等,中央政府機關,臺獨,臺灣入聯,或民主發展事件,攻擊對岸,傷害民族感情的,都不適合。尤有甚者,民國年代當然不行,但西元也不行,要改公元。別說臺幣,要換成美金和人民幣。

其實嚴格的檢查,避免造成雙方困擾,彼此都有相當的善意和體諒。臺商自力辦學,教育部出資補助,陸方也樂見其成,只是避開敏感,擱置爭議,兩不相擾,各蒙其利。確保教育的歸教育,也保全地主的尊嚴和立場,相安無事,維持檯面上的平衡,不致影響了學習。這點兩岸有志一同,苦不能苦孩子,窮不能窮教育。搞好學習,一生受用,無論你在何處彼岸。

所以課本的破壞率,或耗損量,以文史科奪冠。史地課幾乎上不了,後來乾脆暫停,等暑假回臺補課,好像在臺北某大學,每天早上升旗典禮,唱國歌。也校外教學逛夜市,補足本地鄉土教學。雖有臺灣史的教科書,根本不能用,公民課的某些議題,也受到限制。

這個課本很有意思,一部歷史,各自解讀。聽來有點像是,九二共識,一箇中國,各自表述。不同的意識型態,價值觀念之下,彼此讓步妥協,好讓協商繼續下去。一本課本,貼得坑坑巴巴,改得柔腸寸斷,書本如能開口,恐怕但覺無辜復又無力。爭鬥本在你們,書本動輒得咎,幹我一頁青史啥事?

世間也許沒有絕對的是非好壞,百年之後驀然回首,看現在的紛亂又如何?相互瞭解,溝通改變,說不定寬容體諒也是處世之道。兩岸不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