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央視一姐到如今低調落寞,董卿“消失”真相,只因一張執行令?

前言

董卿曾是無數人心中的“央視一姐”,優雅知性的笑容,陪伴億萬觀衆走過十餘載春晚。

然而這些年,她的名字卻漸漸淡出公衆視野。

從萬人矚目到如今的低調落寞,董卿究竟經歷了什麼?

董卿“消失”真相,只因一張執行令嗎?

昔日“央視一姐”現狀

今年3月初,有網友發了幾張照片,但網上卻是很快熱鬧了!

只因她發佈的是昔日央視知名主持人董卿的照片。

其中一張,52歲的董卿身穿米色風衣,戴着條紋圍巾,吃着普普通通的路邊攤熱乾麪,十分的有煙火氣。

隨後,也有人發現董卿現身兒子學校,當時她在和人一起賣東西,賣了不少書。

但不少網友看着曾經的央視才女變成這樣,不免“炸了”!

有人懷念董卿在春晚上的風采;

有人也不禁感慨,如果沒有那張執行令,現在的董卿會不會仍然活躍在熒幕上?

網友反應

輝煌過往

董卿曾是不少男人的“夢中情人”,也是中國電視圈裡一座繞不過去的豐碑。

70後董卿出生在上海,爸媽都是知識分子,自己也很聰明,甚至還跳過級。

如果按正常軌跡走下去,董卿極有可能會成爲清華北大才女,但她偏偏“不走尋常路”,硬是帶着對舞臺的憧憬,闖出了“一片天”。

大學讀的是上海戲劇學院,畢業後她也沒急着追名逐利,而是從地方電視臺開始,紮紮實實磨鍊自己。

那時候的她還只是個青澀主持人,真正讓董卿這個名字變得家喻戶曉,還得是05年到2017年,她連續13年站在央視春節聯歡晚會舞臺上。

春晚,那是多少中國人過年的“精神年夜飯”!

彼時董卿就像一位熟悉的老朋友,用她那穩穩的颱風、流暢又走心的主持風格,把全國觀衆的心都串在了一起。

更“厲害”的是,無論是詩意的開場白,還是臨場救場的機智,她總能把節奏拿捏得死死的,讓人挑不出一絲毛病。

除了春晚,董卿還主持了《歡樂中國行》、《挑戰不可能》、《中國詩詞大會》等多檔央視王牌節目,展現了她在不同類型節目中的駕馭能力。

不過,要說董卿職業生涯的巔峰,真正讓她從“主持人”昇華爲“文化符號”的,還得是《朗讀者》那檔節目。

2017年,《朗讀者》第一季“橫空出世”,這節目有些特殊,不拼流量,不搞噱頭,核心就是一個字——“讀”。

而董卿不僅是《朗讀者》的主持人,還是節目製片人,也是她親手把一個想法從無到有變成現實。

後來欄目開播,請來各行各業的人,有科學家、演員、普通工人,甚至是抗疫英雄,他們在舞臺上讀一段文字,分享一段人生。

董卿站在那兒,靜靜地聽,偶爾插幾句話,句句都能說到人心坎兒裡。

她的知性、她的共情力像一股暖流,讓觀衆不僅聽到故事,還感受到了文字的溫度。

《朗讀者》就此“一炮而紅”,甚至在社會上掀起了全民閱讀的熱潮。

董卿在節目中的表現更被觀衆稱爲“腹有詩書氣自華”。

接下來的第二季、第三季《朗讀者》延續了成功,董卿憑藉“一己之力”使得《朗讀者》欄目成爲央視的文化名片。

可是,就在觀衆翹首以盼《朗讀者》第四季,期待董卿再度驚豔全場的時候,她卻突然“銷聲匿跡”了!

突然“銷聲匿跡”

《朗讀者》第四季沒有如期迴歸,隨着時間的推移,網上對於欄目停播的原因衆說紛紜。

有人認爲,節目形式單一,難以持續吸引觀衆;

也有人指出,《朗讀者》過於依賴明星嘉賓,未能真正深入全民閱讀的內核。

當然,更引人好奇的還得是董卿本人的去向。

《朗讀者》官方賬號設置僅展示半年內消息

起初,不少觀衆以爲董卿的“消失”是因爲年齡原因。

畢竟當年她年齡不小了,已年近五十,加上在電視行業中,年輕面孔總層出不窮,她主動選擇退居幕後,是爲新人讓路。

然而,等到事情真相逐漸浮出水面。

人們才發現,董卿的“銷聲匿跡”可能沒那麼簡單,一則執行令也撕開了她的“遮羞布”……

執行令風波

2022年6月,密春雷及其名下的上海覽海投資有限公司、覽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被法院強制執行,執行金額高達7億多。

更令人震驚的是,密春雷一度“失聯”幾個月,其公司陷入財務危機,他本人也被列爲“老賴”,被限制高消費。

密春雷是誰?

他是董卿丈夫,曾經的“上海隱形富豪”,身家一度超百億。

然而,這位商界大佬“白手起家”的“帝國”卻在短時間內崩塌,債務纏身,名下資產甚至面臨變賣。

這則執行令不僅讓密春雷的危機暴露在公衆面前,也將董卿推上輿論的“中心”。

執行令的消息傳出後,許多人開始重新審視董卿的“消失”,意識到她的低調並非出於職業規劃,而是生活中的無奈。

丈夫的風波無疑給她帶來了雙重壓力。

作爲公衆人物,董卿無法完全擺脫丈夫的影響,她的形象也因此蒙上了一層陰影。

而隨着執行力風波發酵的越發厲害,被更多人知曉,有“吃瓜羣衆”也扒出了有關董卿其他的爭議事件……

臺上倡導愛國,臺下赴美生子?

董卿早年間居然隱瞞了“赴美生子”的消息!

具體時間是在2014年,有媒體報道董卿赴美待產,稱她以“出國深造”爲名,實則爲生子。

這一消息頓時引發廣泛關注,因爲董卿曾在多檔電視節目中倡導愛國教育,她赴美生子被一些網友質疑爲“言行不一”。

面對這些質疑,董卿作何反應?

她先是避開回應,後來等到實在瞞不住,又公開表示,赴美生子是爲了孩子的教育和未來考慮。

她強調,孩子雖在美國出生,但她依然深愛祖國,愛國和接受美國教育沒有關係。

到3年前丈夫的債務問題徹底曝光後,董卿“赴美生子”的舊事被再次翻出。

這時網友的評論變得犀利,有人甚至直言:“表面高喊愛國,私下卻跑美國生子,董卿的遮羞布被撕得粉碎。”

這些爭議讓董卿以往形象變得複雜,她曾是無數人心中的榜樣,如今卻被貼上“虛僞”、“雙面人”的標籤。

有人同情她的處境,認爲她不過是普通人;

也有人對她的選擇表示失望,覺得她辜負了觀衆的信任。

從昔日幾乎人人稱讚的央視才女到現在的口碑跌落,也不知道董卿是否後悔?

結語

不置可否,那張執行令讓董卿的生活被置於放大鏡下。

但她“消失”的原因僅僅是因爲丈夫的危機嗎?

未必吧。

雖然真相我們暫不知曉,但可以知道,現在的董卿很難再回巔峰,很難重返舞臺。

就目前來看,她就是一個安靜陪伴孩子的普通母親。

董卿現狀

她的故事同時告訴咱們一個道理,人生沒有永恆的高光,也沒有絕對的低谷。

對此,你有什麼想說的?歡迎各抒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