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習近平的海洋戰略說起:美中亞太戰略再佈局

習近平政權正在沿着前中國海軍司令劉華清這套的戰略路線前進:2010年前確立第一島鏈內的『內海化』;到了2020 年要確保第二島鏈內的制海權。圖/路透社

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於去年11月7日前往新加坡會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此次會晤不僅是1945年來國共兩黨領導人的首度會談,也是兩岸各自立國以來,雙方領導人第一次見面,其歷史性不言而喻。

外界對於會談的影響分析多着墨於2016年臺灣大選,但其實從國際戰略的角度來說,更巨大的影響在於臺灣或中華民國,在整個逐漸浮現的美中亞太兩極格局的「選邊」問題。這一層面已由國內學者張國城教授點出。更進一步的想像是臺灣著名戰略學者林中斌教授的觀點,他認爲無論如何,馬習會後,統一的巨輪將以不可逆轉的方式向前滾動。

順着這兩種觀點,我們可以試着進一步思考,若馬習會果真標誌着兩岸「統一」的起點,在戰略上對臺灣或中華民國可能產生什麼變化與影響。

毋庸置疑,兩岸的統一對臺灣而言,除非是由臺灣主導整個統一的進程,否則若由中國方面主導,必然意味着被併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臺灣在未來與中國擁有共同的假想敵國。在亞太地區,首當其衝者便是美國與其盟邦體系,其次則是與兩岸在南海有共同主權爭端的東南亞國家。若再往外看,也會包含積極實施「東望政策」(Look East Policy),但目前對臺灣存有好感的印度。不過最主要的當然還是美國與其盟友,特別是日本。

▎地緣價值

第一島鏈若受中國支配,形同在西太平洋建立一道類有形防線,而能結合攻勢與守勢關鍵地域,即是包括釣魚臺在內的臺灣。

臺灣對中國最重要之處,如許多中國文武戰略家早已指出的,是無可取代的地緣戰略價值。筆者在以往的研究中曾指出,取得臺灣能使中國打破美國利用第一島鏈對中國的「圍堵」與海洋安全威脅,使中國海軍具備真正進入太平洋的前進基地,向東擴大300-500浬的戰略縱深,能更有力地保衛中國在東南沿海的海上交通線暢通,避免爲美國所截斷。臺灣的樞紐地位有助於中國向北解決釣魚臺、向南解決南海等爭議,不間斷地控制麻六甲海峽附近海域的鄰近國家海域,以及向東構成阻擋美國對大陸本土威脅的屏障等四個方面的安全問題,最終強化中國海洋領土防衛與專屬經濟區的保護。

雖然臺灣本身也有規模可觀的軍隊與裝備,一時三刻難以完全將其打散,由解放軍取而代之,但是,這不代表臺灣因此在對外的軍事態勢上能夠獲得特殊地位,最終,臺灣的國軍在戰略態勢上必須服膺北京的指導。

▎拓展第一島鏈,臺灣是關鍵

北京的海洋戰略是在西太平洋建立一道阻止美國介入東亞的屏障。許多中國文武戰略菁英都認爲至少必須打破第一島鏈,才能使中國增加海上防禦縱深。在他們眼中,第一島鏈若受中國支配,形同在西太平洋建立一道類有形防線,除了可阻止線外的美國海權與其盟邦對第一島鏈內的中國本土或海洋權益發動攻擊或掠奪,中國也將掌握一定程度的主動權,可朝島鏈外的海權發動攻勢性防禦作戰。反之,第一島鏈若爲美國海權的前沿防線,則戰略主動權掌握在彼之手,隨時可以對中國本土與其海洋權益構成嚴重威脅。

故對中國而言,最好的情況是能將島鏈納入中國勢力範圍之內,然後儘量使美國遠離西太平洋以擴大中國的戰略縱深,若無法達成這個目標,至少也要將唯一有機會成爲中國領土的臺灣,與其周邊的釣魚臺正式併入中國領土,以打破第一島鏈的地理封鎖,將其作爲中國在島鏈上的主要據點,與在太平洋發動地理攻勢的基地。因此除了要具備奪取這些重要遏制點的控制權的能力之外,也必須能夠阻止美國海權自太平洋施加戰略壓力;而對中國來說,能結合攻勢與守勢關鍵地域,即是包括釣魚臺在內的臺灣。

▎習近平海洋戰略

有了地理位置還必須有戰略規劃,臺灣地理優勢才能發揮作用。已故前中國海軍司令、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曾經提出一套中國海洋戰略規劃,認爲:

筆者長期以來指出,儘管中國海軍戰略在作戰層面號稱是毛澤東的「積極防禦戰略」,但實際上師承蘇聯海軍的海上縱深防禦部署,以及海上陣地戰等概念,後者根據中國軍方出版的《戰略學》(1999年版),關於海上軍事鬥爭的部分指出:「建立以陸岸(包括沿海大陸和島嶼)爲依託,由陸向海逐步延伸的近海防禦體系…近海防禦的範圍具有一定的伸縮性…應充分利用陸岸增大海上防禦的戰略縱深,形成多層次的防禦佈勢…在此基礎上,還應根據保衛國家安全和海洋權益的需要,視情將海上防禦範圍適當前伸」注1。

而根據日本朝日新聞在10月20日的報導,習近平政權正在沿着劉華清這套過去沒有得到採納的戰略路線前進。因此,假使臺灣爲中國所統一,可以預期將迅速成爲中國向前延伸海上縱深防禦,部署至西太平洋,並建構海上防禦陣地的最主要基地 ; 臺灣也將取代南海或其他任何地區,成爲美中對峙的最前線——一旦兩大國發生局部衝突,作爲最前線基地的臺灣將承受來自美國的主要火力攻擊,如同關島在近年來成爲解放軍近年軍事投射能力的主要目標。

解放軍海軍052型飛彈驅逐艦「哈爾濱號」的實彈操演。圖/美聯社

▎美軍的離場,盟軍轉爲敵人

在戰略上臺灣必須面對這種徹底的潛在敵人轉變,除此之外,另一項極爲複雜之處是美國必須撤走在臺灣的軍事部署,以及原先與國軍之間的軟體整合。其中最主要的,當屬美國出售給國軍,但實際上由美軍自己駐守,位於新竹樂山的「鋪路爪雷達」(AN/FPS-115 PAVE PAWS)。鋪路爪雷達是美國反彈道飛彈系統的重要一部份,甚至可用來監視太空目標。美國出售予國軍的偵搜雷達全部三面都面向中國,採用雷神公司(Raytheon)開發的單一整合飛彈圖像(SIMP),可提供即時戰場覺知,有預測飛彈落點、建議接戰方式等功能;雷達偵搜角度涵蓋360度,範圍遠達2000公里以上,此外並可與美、日預警系統交換資訊。

由於全球鋪路爪雷達站除了美國本土以外,只有英國與臺灣有,因此臺灣雖然非美國正式盟邦,也沒有美國的正式外交承認,在戰略上的親密關係卻非比尋常。但這一切戰略關係與互信都可能因爲臺灣與中國統一而瓦解。假使兩岸統一,如何處置這一套由美軍駐守、可與美國、日本交流情資,並涉及美國重要反彈道飛彈科技與機密軍情的雷達站,乃一大學問。

此外,由於國軍長期使用美軍裝備、接受美軍教範,一旦兩岸走向統一之路,在其他更細節、能夠與美軍進行整合的軟體設備,如國軍空軍所使用的Link-16資料鏈等,要如何處理也將成爲美國與臺灣之間,不得不謹慎思考的問題。甚至,國軍人員是否會因爲對美軍戰術的熟悉,而成爲解放軍在研究與破解美軍戰術時倚重的對象,勢必也將成爲「統一後」美國關切的重點。臺美之間,是否會因爲不再擁有互信與特殊戰略伙伴關係,在處理過程中擦槍走火,此一衝突風險亦不能排除。

對美國來說,儘管其口頭上表示樂見臺灣與中國大陸進行對話,但若兩岸真的統一,臺美之間最直接面臨的挑戰便是由戰略「夥伴」轉變爲「競爭對手」的框架,而上述軍事裝備細節的處理可能都只是冰山一角。

美國、菲律賓、日本在沖繩的聯合軍演。圖/美聯社

澳洲「北」上南海:脫歐入亞的第一道考題 | 政經角力 |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備註

除了《戰略學》本文關於中國海軍戰略的內容,亦引自筆者出版於2014年的專書——《和諧世界與亞太全力平衡:中國崛起的世界觀、戰略文化,與地緣戰略》,第六章第二節及第四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