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尼日軍事政變看大國在西非的角力

(圖/路透)

西非尼日共和國7月底發生軍事政變,該國史上第一位從民選國家領袖手中接下政權的文人總統巴鬆,被其侍衛長查尼推翻。這是尼日自1960年獨立建國以來第5次的軍事政變,也是過去3年西非地區第6次軍事政變。對一個被「自由之家」視爲部分自由、無疆界記者組織的新聞自由指標在非洲排名第8、V-Dem民主指標分類爲選舉民主、正在經歷民主轉型的國家而言,這當然是民主逆轉,但也反映了這地區的公民文化尚未成熟,讓非經憲法程序的政權更替──軍事政變,仍成爲爭取權力的一個選項,是國際社會最不願意看到的發展。

位於撒哈拉沙漠南緣的薩赫爾(Sahel)地區,相比於東邊的查德及蘇丹,和其西的馬利及布吉納法索,尼日屬於較爲民主的親西方國家,因此儘管這次的軍事政變,仍有過去非洲軍事政變經常被軍人提出的政府無能、物價飆漲、官員貪腐的傳統理由,及近年來在薩赫爾地區各個政府無法有效對抗恐怖攻擊行爲的新藉口,但因政變後出現的反法親俄口號,及新的軍事政府成員已和瓦格納集團成員在鄰國馬利會面,又讓這個政變添增了國際因素,回到冷戰時期美蘇兩大集團在非洲的競逐。

法國過去是非洲的殖民大國,在這些屬地紛紛獨立後,她仍與部分國家維持經濟、政治、外交、軍事、教育及文化關係。法國自1973年起每年與非洲國家舉行非洲與法國國家領導人會議,先是僅有法語系國家,隨後擴大到所有非洲國家,並自2021年起改爲非洲與法國的新高峰會。巴黎長期將非洲視爲其後花園,歷任總統與非洲各個法語國家領導人關係密切。單單馬克宏在2017年上任以來,儘管有近3年的COVID-19病毒肆虐,仍出訪非洲20多次,足跡遍及近半個非洲國家,對這個地區的經營相當積極。

由於伊斯蘭激進分子在薩赫爾的恐怖活動頻繁,這個地區的5個國家(查德、尼日、馬利、布吉納法索及茅利塔尼亞)在2014年2月成立G5 Sahel,作爲區域在制定因應政策及安全合作的平臺。由於這些都是法國的前殖民地,因此巴黎隨即透過「新月形沙丘行動」,投入幾千名軍人對抗包括蓋達及伊斯蘭國在內的各個激進恐怖組織。

2021年馬利發生1年內的第2次軍事政變後,馬克宏宣佈「新月形沙丘行動」將告一段落,並將行動的中心搬到尼日,沒想到後者也發生帶有反法情緒的軍事政變,迫使巴黎必須在今年9月初將1500名的法國軍隊撤離。這個權力真空,很可能就會被早已在這個地區相當活躍的瓦格納集團所取代。

美國在這個地區曾於2002年及2005年分別提出《泛薩赫爾倡議》(PSI)及《跨撒哈拉反抗倡議》(TSCTI),前者涵蓋布吉納法索以外的G5 Sahel成員,後者則是將PSI擴大到包括塞內加爾、奈及利亞、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利比亞、摩洛哥,及布吉納法索共11個國家,並納入在美國的非洲指揮部統籌調度。一再強調民主價值的華府在面對TSCTI僅有幾個部分民主國家、軍事政變頻仍的情況下,僅採取制裁手段,將很難對獨裁政權發揮影響力。

今年初在尼日尚未出現變局時,3個因軍事政變而遭西非經濟共同體制裁的幾內亞、馬利及布吉納法索曾計劃成立夥伴關係,後兩者更考慮籌組邦聯。在馬利與布吉納法索表態力挺尼日的軍事政府之際,這個地區若出現骨牌效應,美、法等西方強權影響力的式微將難以逆轉。(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