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山種到大海 澎湖植樹、種珊瑚守護裡山裡海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使用「水寶盆」植樹,可以克服澎湖嚴苛的自然條件,幫助樹苗順利茁壯。攝影/孫文臨

木麻黃、草海桐、毛苦蔘⋯⋯15種不同品種、數千株約60公分高的低矮樹苗,整齊有序地擺列在澎湖鎖港東南側、2.5公頃的海濱造林預定地。一旁是當地漁民平時用來曬網的水泥地,在造林地外圍則生長着澎湖四處可見的仙人掌,及外來入侵種銀合歡。

當地居民、澎湖縣政府人員、慈心基金會及緯穎科技的數十位志工們,頂着灼人的烈日與黏人的海風,戴上袖套與手套、拿着鐵鏟與水桶,小心翼翼地把小樹苗埋到土裡,內心期望着10年後回來,此處可以長成一片綠意盎然的樹林。但在土壤貧瘠的澎湖,要植樹成林並不容易。

其實同樣的期待與動作,五年前也曾在同一個地方發生過。2019年澎湖縣政府曾在同一片土地植樹造林,當年種下的樹苗若能夠順利長大,應該已經長成兩米高的小樹。

然而,此處位於東北季風的衝風地帶、風勢強勁,且海風夾帶鹽霧也使得植物生長不易,再加上當地的土層薄、底部排水不佳等種種環境挑戰,加上缺乏人爲撫育,導致那年春天種下的樹苗,未能在這貧脊的土地上紮根茁壯,類似情況在澎湖屢見不鮮。

澎湖天然環境嚴苛,「走一步退兩步」的造林路

「在澎湖種樹好像是跳恰恰一樣,常常是走一步退兩步。」澎湖縣林務公園管理所所長李振綱指着一旁跟房屋一樣低矮的木麻黃,澎湖的樹常常都只能長到一層樓高,因爲超過了房子就會被東北季風吹斷,經常發生愈種愈矮的狀況。

李振鋼指出,澎湖的自然條件嚴苛,要在澎湖造林必須克服強風、乾旱、土壤、鹽分、高溫等重重困難。有了上回的失敗經驗,這次林務所重新整地、客土,也在底部設置暗管、鋪設蚵殼改善排水問題,目標是植樹三年內,存活率能達到九成以上。

澎湖縣林務公園管理所所長李振綱表示,澎湖的強風、少雨、地質都讓種樹困難重重。攝影/孫文臨

更重要的是,這次林務所與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及緯穎科技公司合作,運用慈心研發的「水寶盆」種樹。慈心在2017年發明出水寶盆,成功在環境嚴苛的沿海地帶植樹造林,從濱海種到高山,還遠赴蒙古沙漠地區造林,維持相當高的植樹存活率,讓慈心基金會總監程禮怡被媒體譽爲是「種樹女王」。

程禮怡解釋,水寶盆是慈心與仁舟社會企業合作研發製造,外型就像一個元寶一樣,其關鍵在於一條連結土壤與水寶盆的棉線,在植樹前先將棉線一端埋入土中,另一端則放置於水寶盆中,水寶盆中灌滿水並蓋上蓋子即可完成。

「當土壤水分不足時,水就會沿着棉線吸收到土壤中」,水寶盆頂部有挖好幾個小洞,下雨時也會自動補水。程禮怡說,水寶盆能有效防止水分蒸散、保持土壤水分,節省人爲澆灌的人力與成本,並且有效提高苗木的存活率,且水寶盆是100%由回收紙漿製作,使用大約一年內就會自然分解,不會造成環境污染。

慈心基金會種樹總監程禮怡使用水寶盆在許多艱困地區順利種樹成林。攝影/孫文臨

造林的多重用途,減碳、降溫、防堵外來種還能保護珊瑚礁

2022年慈心基金會帶着水寶盆來到澎湖,克服嚴苛的天然環境,過去三年來,已在五德地區造林3.8公頃,成功種活約1萬5000株樹木,許多苗木已長得比人還高,存活率超過九成。因此這次澎湖縣政府再度與慈心合作,計劃於鎖港造林一萬株。

這次選擇的樹種也經過精心設計,將較能抵擋強風的草海桐、木麻黃、白水木等種在近海側迎風面的第一線,後方則搭配種植小葉南洋杉、苦楝、水黃皮、土沉香、苦林盤等15種樹木,提高樹種豐富度及栽植密度,提供不同的生態功能,也可以避免林相單一的問題。

「林相單一會有很多問題。」李振綱說,澎湖的外來種數目銀合歡擴散的問題相當嚴重,在路上隨處可見九成都是銀合歡,「雖然銀合歡也是樹,但牠屬於強勢物種,會分泌含羞草素,導致其他植物死亡,降低生物多樣性。」

2021年9月,澎湖出現黃毒蛾幼蟲纖毛引起的皮膚過敏,也與銀合歡過度擴張有關。李振綱表示,銀合歡是適合黃毒蛾繁殖的樹木,一旦生態失衡,就導致黃毒蛾數量大爆發。在林務所園區內因有多元林相,而躲過黃毒蛾災情。

澎湖林務所指出,植樹造林不僅能夠有效防堵銀合歡擴張,也能營造豐富生態及生物多樣性,達到抗鹽害、擋風、減碳、降溫、綠化環境、淨化空氣、水土保持等多重功能,預計鎖港造林可以庇護約4000位當地居民。

從高山種到大海 慈心基金會實踐「魚附林」

不僅如此,在海岸造林還有機會營造「魚附林」的生態功能。「魚附林」的概念源於日本,指的是在陸地上造林可以改善水中的魚羣棲息環境、保護周邊水域生態。

「大自然沒有界線,陸地跟大海其實是緊密相連。」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指出,此次在澎湖種樹,同樣是實踐「魚附林」的理念,因爲樹林緊鄰海岸,可以防止地表沖蝕、減少泥沙入海淨化海域水質,同時枯枝落葉與昆蟲飄落海中,可增加營養物質,改善杭灣周邊海域的珊瑚礁生態環境。整個計劃預計種下一萬棵樹及八千株珊瑚,預估每年約有4.64公噸的生物碳儲存量。

澎湖縣農漁局局長陳高梁表示,珊瑚礁就像大海的熱帶雨林,可以提供海洋生物棲息、覓食及避敵、繁殖空間,是海洋中生產力最高、生物量也最豐富的生態系,也是澎湖當地漁業、觀光業重要的自然資源。

這回澎湖縣串連裡山裡海的棲地守護行動可說是全國創舉。背後重要推手除了慈心基金會,還有是全額出資的緯穎科技公司,作爲雲端運算、資訊科技基礎設施供應商,專注於大規模數據中心,客戶包含Google、Meta等跨國企業,緯穎這幾年投入永續工作不遺餘力,深獲投資人肯定,股價名列前茅。

緯穎科技全額贊助此次澎湖造林與珊瑚覆育的專案經費,企業志工也來到澎湖協助植樹與種珊瑚的工作。攝影/孫文臨

緯穎科技攜手慈心上山下海、出錢出力投資自然

這次參與計劃,緯穎科技不僅出錢也出力,數十位企業志工也特別請假來到澎湖參與種樹、種珊瑚的工作。緯穎的員工原本都是冷氣房裡的科技業從業人員,這次來到澎湖,頂着大太陽、蹲在地上、彎腰種樹,種了一個多小時,大多民衆都離開,了緯穎的志工們仍持續在種樹。緯穎總經理暨執行長張順來也和同仁一起種樹,前前後後種了上百棵樹,滿身大汗卻不喊苦,紛紛表示相當有意義。

緯穎的企業志工回到水產種苗場,捲起袖子做土水,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從水泥拌漿、灌入模具、拆模等,按部就班協助製作種植珊瑚用的磚,接着還要切割珊瑚、將珊瑚苗黏着到基座上,等到珊瑚生長到一定程度後,再交由擅長潛水的員工,穿上潛水衣、背上氧氣瓶,下海把珊瑚苗種到海底的珊瑚磚上。

緯穎科技永續長陳昌偉表示,過去好幾年都有跟慈心基金會合作,在臺南、南投、金門等各地植樹造林,還是第一次有機會從陸地上種到大海里,即使要請假、自費參加,「公司內部報名還是非常踊躍,每次都是秒殺,要被抽中才能來參加。」

身兼緯穎財務長的陳昌偉認爲,人類對於自然資源的過度使用長期被忽略,世界各國都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緯穎作也意識到自身的企業責任,希望能對準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對淨零碳排、覆育陸域及海域生態作出貢獻。

陳昌偉表示,隨着這幾年氣候變遷及生物多樣性議題開始受到國際重視,緯穎作爲全球供應鏈的一環也開始有感受到永續發展的壓力,「產業的壓力其實比政策壓力更明顯。」因此緯穎從自身做起,也開始去鼓勵上游供應商一同進行永續轉型。

緯穎科技永續長兼財務長陳昌偉也跟隨慈心基金會,前往澎湖參與植樹造林、覆育珊瑚的工作。攝影/孫文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