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A探員無處躲

CIA探員無處躲圖╱Unsplash

新穎的科技裝置爲美國間諜帶來數位挑戰,令他們更難隱匿任務行蹤。

■Biometrics, smartphones, and surveillance cameras pose new obstacles for U.S. spies.

隨着科技日益進步,生物辨識裝置、智慧型手機與監視器愈來愈普及,但這卻導致美國間諜更難隱匿行蹤、執行秘密任務更加困難。這些先進裝置的追縱紀錄會害情報人員身分曝光,但若他們完全不用科技設備也同樣啓人疑竇。

一名受過訓練的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探員,能靠着改名換姓順利跨越邊境,或是在其他城市自由穿梭與同事會面。

數位紀錄泄露間諜行蹤

但如今他們面臨到艱鉅的數位挑戰,包括邊境新設的生物辨識裝備、街頭隨處可見的監視鏡頭等,更別提智慧型手機、手錶與汽車裝置無時無刻標示出他們所在位置。

這些在網路上遺留的數位紀錄被稱爲「數位塵埃」(digital dust),不僅暴露了情報人員行蹤,也讓有心人士能夠推估他們下一步行動。

舉例來說,一名疑似是美國情報人員的人,2017年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同父異母哥哥-金正男秘密會面,未料旅館監視器記錄下會面過程,金正男幾天後在馬來西亞機場遭刺殺,讓這段畫面意外曝光。外媒推測,金正男應該是CIA線民。

美國前任與現任情報官員警告,人工智慧技術進步神速,如今能夠迅速篩選並獲取有用數據,這類工具迅速成爲敵人剷除美國間諜的利器。

美國前反情報資深官員表示:「此情況十分不妙。它挑戰了我們做事的方法與基本假設。」

無所不在的科技監控,迫使CIA必須設計更新穎、更耗資源的方式徵聘人手與竊取情報。

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今年1月發佈報告指出,儘管數位科技有助於美國情報單位收集資訊與監控對手,但中國與俄羅斯等威權國家也握有同樣優勢,後者甚至更能將這些技術發揮至極致。

該報告寫道:「CIA探員如今隱藏身分與執行秘密任務變得更困難,一不小心就可能讓自己、自家單位或情報行動曝光。」

無數位足跡 反引起注意

CIA前官員諾曼(Duyane Norman)指出,間諜行爲的根本在於隱藏一切,但此假設在當今數位時代已遭破壞。他表示,對於情報單位來說,沒有數位足跡就是最好的「線報」,等於這個人一定有問題。

諾曼舉例說道,若情報人員替其他政府或私人機關工作,但他卻經常不帶手機、購物從不用信用卡付款、沒有ATM提領紀錄,監視器也查不到任何蹤跡,那勢必會引起對方情報單位注意。

前情報官員表示,捏造姓名通關已經落伍,因爲此舉容易遭臉部與虹膜辨識系統拆穿。現在的間諜大多采取「真名」,然後以生意人或學者做爲包裝,利用與美國政府無直接關係的身分去執行任務。

美國情報人員指出,CIA自1947年創立以來克服諸多科技挑戰,相信這次也能克服困難。美國反情報與安全中心前主管埃維尼納(William Evanina)便指出,情報人員可利用技術反制,僞造手機位置來誤導敵人,就像是上演「數位版的貓抓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