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息創新3/投入互助喘息 裡長鄢健民:我有切身的感受

臺北市文山區明興裡裡長鄢健民說,因有切身深刻的感受,去年12月起積極推動互助喘息」,他說,因爲「我有切身深刻的感受」。記者胡經周/攝影

互助喘息發揮功能,對照顧者是莫大的幫助。臺北市文山區明興裡裡長鄢健民說,衛福部於民國107年推動長照2.0,並設立A、B、C服務據點,當時就有這樣「互助喘息」的想法,於成立巷弄長照站後,培力約20名照服員,期盼提供互助喘息服務,但當時風氣尚未盛行,因此沒有成功。被問到爲何想要積極推動「互助喘息」,他說,因爲「我有切身深刻的感受」。

鄢健民說,10多年前,年約90歲的爸爸急性中風出院後,健康恢復不錯,但有次洗澡跌倒,髖關節骨折後,行動不變,家中即聘請外籍看護工照顧,隨着爸爸過世,外看繼續照顧當時80多歲的媽媽,但外看休假時,照顧工作落在自己身上,即使只是照顧1、2天,就感到十分疲累,尤其是晚上睡覺,擔心媽媽臨時有需要,須睡在媽媽牀邊的地板上,但他擔心媽媽有臨時狀況常睡不好。

「有着照顧媽媽的經驗,對外看等照顧者有着同理心,真的很辛苦。」鄢健民說,更何況照顧者需長時間從事照顧工作,身體負擔十分辛苦,且在照顧的同時,可能還有其他工作、家務要做,無法隨時看着長者,心理更充滿壓力,這樣的情形,同樣發生在本國籍看護工及負責照顧的家人身上。

鄢健民說,明星裡成立巷弄長照站後,培力約20名照服員盼提供互助喘息服務,但日照機構、日間託老等A、B級據點已把個案收滿,再徵求個案十分困難,最後只好轉型開設音樂輔療、創意美勞、體適能等延緩長者失能課程,如每次體適能課程約10多人蔘與,運動因人而異,符合個人處方箋。

直到去年,鄢健民於臺北市社會局聽取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關於互助喘息的簡報,當下十分心動,多年來的遺憾,終於有機會提供互助喘息服務,但自去年12月推廣至今,許多人並不清楚此一觀念,目前每週約只有2位長者參與,有時更沒有人來,現正由鄰長、志工針對鄰里65歲以上、1200多名長輩逐戶拜訪及問卷普查,瞭解經濟、身心狀態及需求,若有需要可安排互助喘息。

「萬事起頭難,一定要撐過去。」鄢健民說,一般民衆對於失能、失智者的照顧模式,仍多停留在機構內照顧,對社區的互助喘息「聽所未聞」,而社區服務的初衷是希望建構平臺,讓自己也可在地老化,期望透過更多積極宣導,讓尚未失能的長輩多參與課程,熟悉巷弄長照站的服務後,未來面臨失能時,可以更快熟悉日照、巷弄站等長照機構的環境及服務。

鄢健民指出,現在也由文山區老人服務中心、健康中心及萬芳醫院神經內科醫師等推廣、轉介,吸引文山區周邊鄰里的長輩都能就近參與,因此,將於下月7日在明興里巷弄長照站舉辦課程,邀請本國、外籍照顧者及被照顧者、照顧者家人前來了解互助喘息,目前互助喘息在週日開放,未來希望於平日也能提供伴讀等服務,讓長輩樂於參與。

臺北市文山區明興裡裡長鄢健民說,成立巷弄長照站後,培力約20名照服員,期盼提供互助喘息服務,但當時風氣尚未盛行,沒有成功,如今當初的遺憾重新開始,萬事起頭難,一定要撐過去。記者胡經周/攝影

臺北市文山區明興裡裡長鄢健民(後中)表示,目前巷弄長照站開設音樂輔療、創意美勞、體適能等延緩長者失能課程,如每次體適能課程約10多人蔘與,十分熱絡。記者胡經周/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