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重返白宮的兵推想定

(圖/美聯社)

在毫無意外的情況下,3月5日美國兩黨總統初選的「超級星期二」,確定了民主黨的拜登與共和黨的川普,將在11月5日再度一決勝負。

儘管參選資格屢遭質疑,法律訴訟案件纏身,近幾個月的美國平均民調,包括超過5個搖擺州,均顯示川普領先拜登;雖然距離大選還有7個多月,全美各種民調川普領先仍多在統計誤差範圍內,「我川威武」強勢歸來已成必然現象,歐盟已有「防川普」(Trump-proff)之議論,各國政府與菁英不得不察。

即使不完全是獨善美國的孤立主義,川普要讓美國不吃虧,盟邦就要承擔地緣政治的責任,並多付安全防衛的代價,涉及競爭力的關鍵製造業需轉回美國,對美貿易的鉅額順差也必須改正。

面對百年未有的中美長期戰略競爭,美國兩黨菁英雖有集體焦慮,4年前川普鍾情「破」,拜登強調「立」;然自2018年以降,「破未竟功,立則不逮」而美國再次瀕臨可能政策轉軌的總統大選。

依據川普執政4年經驗,以「讓美國再次偉大」包裝的國家戰略基本思維,簡略的說就是「不準佔美國便宜」,對手不行,盟友也不可以,外交和軍事不行,貿易和產業鏈也不可以。

想定1:大幅增加國防支出。我國國防預算編列依計算方式可有不同GDP佔比。然而講了20年的3%雖是政客的最愛說法,但在社福、年金、教育、環保、醫療、能源等多重擠壓下,如何調配並讓川普有感的國防支出實質增加,值得推演。

想定2:縮減對美貿易順差。自從2018年川普以懲罰性關稅及限制措施開啓對中貿易戰,臺灣對美貿易出超,反而自2018年的64億美元,增加到2023年的356億美元。此項趨勢與數字,幾乎確定進入川普的貿易雷達幕,而逼迫我國面對。如何評估來自美國的壓力,少算不勝。

想定3:降低對陸港經貿依賴。世界貿易從「全球化」邁向「碎片化」,本有其成因與動能,而美國對中貿易戰連環引發的「脫鉤」浪潮,雖已朝「去風險」移轉,兩岸貿易也有下滑勢頭,大陸加香港仍是我最大貿易伙伴,極難迴轉。地緣政治風險與經貿獲利,確須精算。

想定4:加速在美建構半導體產業鏈。20年前被認爲可引國際以護臺灣安全的「矽盾」,如今已因強權晶片戰爭反而逐漸失去發展策略主導權。臺積電投資晶圓廠的亞利桑那州,現被多家民調公司列爲總統激戰選區,未來除了晶圓製造,上游的設計代工,下游的封裝銷售是否也被迫移轉,也應多備預案。

想定5:美中主導的兩岸關係。大陸堅持要牢牢掌握兩岸關係的主動權與主導權,早已言行一致。民進黨無法建立兩岸對話機制,使得美中臺三組雙邊關係獨缺一角已有8年,進入後蔡英文時代,美國對臺牢牢監控愈益明顯。臺灣處理兩岸關係還有多少自主權,不可無算。

川普勝選的機率誠然不可預測,然倘勝選後美國未來4年的對華政策可能走向,政府對我國主權利益的維護,絕不可且戰且走被動應對。川普對中採取強勢挑釁或尋求條件交易,是兩個不同的兵推動次;川普對臺採取高壓干預或藐視放任,也是兩個不同的兵推動次。

美國在內部對立難解、製造產能不足等挑戰下,如何維持或拉開與中國大陸這個前所未有的第二名間距,無論是拜登連任或是川普再起,要撐住美國第一的招牌,困難極大。我們要反覆兵推,才能分析出臺灣眼前的灰犀牛、黑天鵝,以及攔路虎。(作者爲淡江大學戰略所副教授、中華戰略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