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弘揚和創新發展“晉江經驗” 持續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六年七下晉江深入調研,總結提煉了以“六個始終堅持”和“正確處理好五大關係”爲主要內涵的“晉江經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始終堅持以發展社會生產力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方向,始終堅持以市場爲導向發展經濟,始終堅持在頑強拼搏中取勝,始終堅持以誠信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始終堅持立足本地優勢和選擇符合自身條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經濟發展,始終堅持加強政府對市場經濟發展的引導和服務。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處理好有形通道和無形通道的關係,處理好發展中小企業和大企業之間的關係,處理好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關係,處理好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關係,處理好發展市場經濟與建設新型服務型政府之間的關係。
一、背景情況
晉江是我國最早探索和發展市場經濟的地方之一,民營經濟佔比高,民營企業具有很強活力。爲深入研究晉江經濟發展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從1996年到2002年七次深入晉江調研,走訪數十家民營企業,多次主持召開個體私營經濟、民營企業家座談會,系統總結晉江縣域經濟、民營經濟發展的規律性認識。2002年8月和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日報》和《福建日報》刊發署名文章,正式總結提出“晉江經驗”。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晉江經驗”現在仍然有指導意義。2023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強調,不斷創新和發展“晉江經驗”。20多年來,福建始終牢記囑託,一以貫之弘揚和踐行“晉江經驗”,將“晉江經驗”精髓要義向全省推廣,推動“晉江經驗”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並持續探索創新,推動民營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再創優勢。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晉江經驗”既是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系統總結,更是對民營經濟發展規律性認識的深刻把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福建省如果有若干個晉江,福建就不一樣了。福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論述,緊緊圍繞創新和發展“晉江經驗”,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幹,持續推出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系列政策措施,不斷優化營商環境,鼓勵、支持和引導廣大民營企業家拼搏實幹、勇立潮頭,全力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創新轉型。民營經濟已成爲福建發展的特色所在、活力所在、優勢所在,爲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福建實踐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聚焦發展:始終堅持以發展社會生產力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方向,民營經濟規模顯著擴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晉江經驗”明確只要是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就在實踐中大膽去闖、去試。在“晉江經驗”指引下,福建民營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實現新躍升。特別是新時代以來,民營經濟增加值從2012年的1.32萬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3.72萬億元,增長了1.82倍,年均增長9.9%,高於同期經濟增速。民營經濟貢獻了全省約75%的稅收、68.4%的地區生產總值、70%以上的科技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4%的企業數量。福建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數量從2012年的115.7萬戶增加到2023年的741.1萬戶,11年間增長了5.4倍,從平均每33個人中有1個私營企業家或個體工商戶,增長到平均每5.5個人就有1個。
(二)善用市場:始終堅持以市場爲導向發展經濟,積極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實行更高水平開放,爲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晉江經驗”明確“處理好有形通道和無形通道的關係”,推動全方位對內對外開放。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用好用足黨中央賦予福建的“多區疊加”政策優勢,主動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推進閩港澳臺產業協同,培育國際營銷服務公共平臺和公共海外倉,引導民營企業優化研發生產營銷服務佈局,積極開拓國內國際市場,加快構建植根福建、輻射全國、面向全球的產業鏈體系。400多萬閩商在省外投資經商,投資額接近4萬億元,閩籍華商資本超過1萬億美元。全省民營企業2013—2022年累計對外投資額314.3億美元,是2012年之前歷史累計投資額的9.6倍。
(三)矢志創新:始終堅持科技創新引領,民營經濟發展動能不斷增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科技創新是“晉江經驗”的重要動力。福建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爲牽引,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進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引導民營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加力人才培育、加快創新成果轉化。近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中,近五成來自民營企業;全省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佔90%以上。民營企業牽頭設立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67家,佔比達85.9%。一批關鍵技術在民營企業的不懈努力下實現重大突破,如第三代CTP麒麟電池相繼發佈,汽車玻璃關鍵成型工藝、玻璃天線等技術全國領先,白羽肉雞種源打破國外壟斷等。
(四)誠信爲本:始終堅持以誠信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擦亮民營經濟發展信譽品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法治經濟。“晉江經驗”昭示了堅持事事處處講誠信才能形成良好市場秩序、促進經濟發展的道理。福建持續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營造一流法治環境,不斷收穫新成效、達到新高度。在全國36個省會及副省級以上城市信用指數年度綜合排名中,廈門位居第一。高度重視品牌建設,涌現出福耀玻璃、寧德時代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代表性民營企業。福建還高度重視法治經濟建設,2024年4月啓動《福建省民營經濟促進條例》立法前期研究,推動促進公平競爭條例、知識產權保護與促進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立法。
(五)固本培元:始終堅持立足本地優勢和選擇符合自身條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經濟發展,做大做強做優實體經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產業是經濟之本。“晉江經驗”最爲鮮明的特色,就是緊緊咬住實體經濟發展不放鬆。福建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打造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石油化工、現代紡織服裝等萬億元級支柱產業,重點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與新醫藥、智能化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食品、冶金、建材等傳統優勢產業,加快建設先進製造業強省。全省民營經濟產業結構逐步優化,第一、二、三產業比例由2012年的13.3:56.5:30.2調整爲2023年的8.3:48.5:43.2,呈現“一產降、二產穩、三產升”的變化趨勢,紡織鞋服、食品、冶金、建材等產業集羣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
(六)敢爲善爲:始終堅持加強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引導和服務,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良好的政企互動是“晉江經驗”的生動實踐。企業順境時推一把,逆境時拉一把,平穩時促一把。福建歷來有重商親商的優良傳統,政府全力當好“引路人、推車手、服務員”,踐行“不叫不到、隨叫隨到、服務周到、說到做到”服務理念,弘揚“馬上就辦、真抓實幹”優良作風,打造一流政務服務。塑造親清政商關係,建立領導幹部掛鉤聯繫重點民營企業機制和民營企業訴求“收集—轉辦—跟蹤—反饋”工作機制。立足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範化便利化,建立省、市、縣、鄉4級政務服務中心1744家,村(居)便民服務代辦點12224個。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全省推出4700多個“一件事”集成服務事項,審批環節精簡64.35%,審批服務事項“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佔比達98%,網上可辦率超過97%。
三、經驗啓示
福建20多年來堅持踐行和傳承弘揚“晉江經驗”,一以貫之貫徹落實“六個始終堅持”和“處理好五大關係”的科學理念和工作方法,咬住實體經濟不放鬆,不斷築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創新發展“晉江經驗”,形成了一批可複製借鑑推廣的成功經驗,具有重要的啓示作用,全面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凝聚“企業爲本”共識,壯大經濟發展的基本力量。企業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就業機會的主要提供者、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者,是經濟發展的基本力量和民生改善的源頭活水。保護企業就是保護生產力,壯大企業就是發展生產力。把助力企業健康成長作爲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以親清政商關係爲企業保駕護航,是發展壯大民營經濟的最基本要求和“最先一公里”。福建通過不斷強化經濟發展的“企業爲本”意識,爲企業發展壯大留足空間、創造最優政策紅利,使民營企業成爲富民強產強市的主力軍。
(二)發展“實業爲主”思想,夯實產業體系的基礎支撐。實體經濟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礎支撐,是構築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是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所在。堅守實體經濟才能持續發展,避免脫實向虛才能行穩致遠。把實業作主業,以恆心辦恆業,是發展壯大民營經濟的基本規律和正確方向。福建持續創新發展“實業爲主”的思想,實實在在、心無旁騖做實業、做主業,推動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集聚、政策措施向實體經濟傾斜、工作力量向實體經濟加強。
(三)踐行“人才爲要”理念,增強創新發展的活力動力。人才資源是創新活動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愛才者贏,創新者勝。把創新作爲先手棋,把人才作爲新紅利,是發展壯大民營經濟的重要法寶和必由之路。福建不斷踐行“人才爲要”理念,持續集聚創新要素,積極引進大院大所和各方面人才,主動引導企業創新體制、機制、技術、管理,帶動傳統產業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價值,持續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四)強化“法治爲基”保障,營造穩定可預期的發展環境。法治具有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法治是企業發展最有力、最有效、最穩定的保障。誠信是金,法治是命。把法治作爲最基礎的環境,把誠信作爲最普遍的遵循,是發展壯大民營經濟的應有之義和時代要求。福建不斷樹牢“法治爲基”的思想意識,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深化改革、推動發展、治理經濟、促進誠信,依法穩妥協調處理各種利益問題,讓廣大民營企業在公平、透明、穩定、可預期的環境中紮根發展、安心經營、穩步成長。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國家發展改革委 金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