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殺紅眼” 電芯市場反轉至買方 明年纔是最殘酷的一年?|行業觀察

財聯社12月24日訊(記者 曾楚楚 李子健)儲能競標價格殺紅眼,新低不久再創新低,11月儲能系統中標均價較年初已接近“腰斬”。

由於激烈的市場競爭,一些電池製造企業面臨生產停止或退出市場的風險。業內普遍預計,未來的市場將會經歷一輪淘汰賽,其中資源較少、成本較高的企業可能會被淘汰。儘管市場競爭加劇,仍有企業在加大對儲能系統集成業務的投入。同時,行業專家預測2024年儲能電芯價格可能降至0.35-0.38元/Wh。

儲能系統“殺紅眼”

儲能系統的核心作用是消除電力系統中可再生能源的不穩定性,將其轉化爲穩定的電源。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王澤深曾表示,預計2023年中國儲能市場規模有望超過15GW,2025年這個數字將達到70GW。業內認爲,太陽能和風電在電力系統的佔比只有11%,若要達到2060年碳中和目標,可再生能源發電佔比需達到70%。

根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 )Data Link全球儲能數據庫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9月底,中國已投運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75.2GW,同比增長50%。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25.3GW/53.4GWh,功率和能量規模同比增長280%/267%。

這樣加速增長、前景廣闊的市場,今年以來,新型儲能中標價格卻一降再降。“競爭激烈,無處不在,卷得要死,機會又遍地都是。”有儲能企業董事長對財聯社記者這樣形容現階段的儲能行業。

CNESA數據顯示,11月儲能系統中標均價(以2小時磷酸鐵鋰電池儲能系統,不含用戶側應用爲例)800.46元/kWh,與今年初相比下降47%;4小時儲能系統中標均價736.31元/kWh,創歷史新低;EPC(工程總承包)中標均價爲1415.28元/kWh,與今年初相比下降14%。

投標價格則更加顯示儲能企業“殺紅眼”,數日內新低下再創新低。近期青海省海南州貢瑪儲能電站工程儲能系統採購B包80MW/320MWh開標,價格創下歷史新低,儲能系統的最低報價僅爲0.58元/Wh。距離本月初中核匯能有限公司5GWh磷酸鐵鋰儲能系統標段最低報價爲0.638元/Wh,僅一月不到。

“現在項目很多,但是你想拿到項目基本上掙不到錢,沒利潤,很多公司都是虧本在做的。”上述儲能行業人士表示。

市場競爭的加劇或是根本原因,隨着需求急劇增長,產業鏈的擴張進入了一種近乎狂熱的競賽狀態。GGII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8月,國內涉及儲能業務的相關企業已經超過12.2萬家,與此同時,國內儲能電池及系統集成規劃建設產能目前已超過1.5TWh,計劃投資金額超過5700億元。

電芯反轉至買方市場

據瞭解,儲能系統主要包括電池模組、逆變器、EMS、BMS 等多個部件。 其中,儲能電池和儲能逆變器爲儲能系統兩大關鍵材料,成本佔比分別約爲 60%、20%。

從去年到今年,在儲能領域,鋰電池電芯的地位可謂是“跌落神壇”。

有儲能上市公司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去年我們作爲儲能企業,我們是要跟車廠搶動力電池的,因爲拿不到電芯,所以儲能企業當時都過的比較困難,還得求着人家給我們電芯。今年一切反轉,碳酸鋰從60萬跌到十幾萬一噸,變成了買方市場,所以一下進來那麼多儲能企業。”

從去年“搶”電芯,到今年“搶”訂單,劇烈的反轉背後是產能結構性過剩。根據CNESA DataLink全球儲能數據庫的不完全統計,今年前三季度(1-9月),國內主流鋰電廠商已公開儲能鋰電池的產能規劃規模接近300GWh,今年下半年國內已達產的產能利用率整體上不足50%。

在原材料碳酸鋰暴跌的帶動下,鋰電池電芯價格也經歷暴跌。鑫欏鋰電數據顯示,截至12月21日,方形儲能電芯(磷酸鐵鋰)均價已跌至0.44元/Wh,最低價0.4元/Wh,較1月份價格下滑五成以上。

前期楚能新能源在8月份喊出今年底280Ah儲能鋰電池將以不超過0.5元/Wh的價格(不含稅)銷售,且該價格不受上游碳酸鋰價格波動的影響,尚還引起業內譁然。高工鋰電CEO張小飛此前在高工年會上表示,預計2024年,儲能用鐵鋰電池價格將會降至0.35-0.38元/Wh。

財聯社記者從業內人士處獲悉,其實市場上報價甚至有低至0.2元/Wh,價格競爭越來越激烈,品質參差不齊。上述儲能行業人士表示,目前市場品質參差,比如某電芯企業用的負極材料是3萬元/噸,但有企業用的是1萬元/噸的負極,這兩種材料就導致產品品質差異。

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紹龍曾公開表示,很多同行在做降本的時候已經開始減配,甚至使用一些不好的物料。

儲能明年迎來淘汰賽

行業出現的惡意競爭,業內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上述儲能行業人士表示,所謂的惡意競爭就兩大塊,一是行業裡做電芯的人在產品上沒有底線,第二類是資本雄厚的大公司,在競爭中爲了規模捨棄利潤,所以兩頭擠壓下,行業“卷的要死”。

而在激烈的競爭下,已有電池廠“撐不住”,陷入停產或退出市場的窘境。其中,厚能股份因其鋰電池生產規模小和設備陳舊,導致生產成本過高,不符合市場需求,決定停止鋰電池的生產。此外,崑山聚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由於財務問題被江蘇省崑山市人民法院列爲被執行人,並最終進入破產程序。

業內對於明年是一輪淘汰賽已有較大共識。上述儲能行業人士認爲,競爭從今年剛開始,明年纔是最殘酷的一年。張小飛此前在高工鋰電年會上預測,2024年儲能電芯價格將降至0.35-0.38元/wh,25年則與24年幾乎持平。

遠信儲能總經理張佳婧對財聯社記者表示,未來的儲能行業競爭中,有兩類企業將面臨較大挑戰。首先,前期融資較多、以高投入爭奪項目的企業面臨成本費用高和應收賬款難以轉化爲現金流的問題。

其次,儲能供應鏈環節中的電芯企業可能將面臨重大挑戰,電芯市場競爭激烈,供應過剩的情況較爲普遍。電芯生產是一個資本密集型行業,需要大量的投資用於設備、原材料和技術研發等方面。且電芯產線停機與盈利能力之間存在關聯,電芯廠的持續運營是確保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的關鍵因素,無法像集成廠商那樣根據項目需求來進行生產。而當前電芯市場的價格情況,使得新進入市場的電芯廠很難盈利。

而另一頭資本市場仍在加碼,近期科力遠公告稱,公司擬以現金方式對全資子公司益陽科力遠新能源有限公司增資1億元,滿足項目投入的實際需求,加強對公司儲能系統集成業務的投入建設。

針對上述“內卷”現狀,前期財聯社記者從普路通獲悉,儲能業務上,根據國內外行情差異,普路通在國內專注工商業儲能電站投資運營,海外則做系統集成爲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