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升溫!創新藥迎來第二波出海高潮

近期創新藥行業的好消息不斷:

10月20日,翰森製藥宣佈與GSK達成合作,授予對方自研B7-H4 ADC新藥HS-20089的全球獨佔許可(不含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及臺灣地區)。

根據協議,翰森製藥將收取8500萬美元首付款,並有資格收取最多14.85億美元的成功里程碑付款。

10月27日,君實生物宣佈FDA批准特瑞普利單抗(鼻咽癌藥物)上市,成爲國產首個PD1創新藥出海產品。

根據2021年君實生物與Coherus簽署的合作協議,Coherus獲得特瑞普利單抗在美國和加拿大的獨佔許可,需要向君實生物一次性支付1.5億美元首付款,並後續支付累計不超過3.8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外加年銷售淨額20%的銷售分成。

同一天,復星醫藥子公司復宏漢霖宣佈與Intas達成合作,授予其PD-1藥物斯魯利單抗注射液在歐洲和印度的商業化權利。

短期內連續的出海成功,吸引了市場的關注,人們一盤點,忽然發現——

今年以來,創新藥出海的節奏正在逐漸加速,落地成果的發佈節奏也越來越密集了。

舉幾例:

3月,和黃醫藥宣佈已完成結直腸癌新藥呋喹替尼向美國FDA的上市申請,有望在2023年底前獲得最終審評結果,並將於今年稍後在歐洲及日本提交監管註冊申請。

7月,恆瑞醫藥宣佈肝細胞癌藥物卡瑞利珠單抗和甲磺酸阿帕替尼片獲得FDA正式受理。

9月,百濟神州宣佈食管癌藥物替雷利珠單抗(百澤安®)獲批在歐洲上市,成爲首個成功“出海”歐洲的PD-1抑制劑。

創新藥的持續出口突破,讓相關藥企今年以來的業績反轉明顯。

經統計,A+H股25家biotech代表企業的營業收入總和,2022年達到267.71億較2021年基本持平,2023H1營業收入大幅增加達到192.55億元,同比去年增長61.48%。

接下來,這種持續性是有保障的,畢竟排隊上市的創新藥非常密集——

康方生物AK104、榮昌生物RC18等重磅產品已上市,進入銷售放量階段;

康方生物AK112和AK101、澤璟製藥重組人凝血酶和傑克替尼等處於NDA階段,上市在即;

康諾亞IL-4Rα抑制劑和信達生物GLP-1/GCGR雙靶點減肥藥即將NDA,有望成爲幾十億峰值大單品。

華東醫藥的首個ADC國內上市申請獲受理,有望半年內獲批。

10月25日,華東醫藥宣佈索米妥昔單抗注射液(ELAHERE)的上市許可申請獲得受理,索米妥昔單抗由中美華東與美國合作方ImmunoGen, Inc.合作開發,是全球首個獲批的針對葉酸受體α(FRα)靶點的ADC藥物。

下面是一些創新藥龍頭的獲批和申報上市管線數據:

這波創新藥上市和出海高潮,讓人很容易聯想到上一波的投資盛宴。

2019年,百濟神州自主研發的BTK抑制劑澤布替尼,通過美國FDA批准上市,成爲我國製藥史上,第一款完全由本土自主研發、並在FDA獲准上市的抗癌藥。

自此之後,我國創新藥投資迎來第一波盛宴。

尤其是投資端,異常的繁榮,數千家創新藥企獲得大額融資,一批未盈利的創新藥龍頭陸續在港股和科創板上市,備受追捧。

不過,那時候的炒作,更多是由想象空間和估值提升所帶來的。

賽道也集中在PD-1單抗領域,並主要由2014年上市的K藥和O藥成爲10億美元級別大品種的爆發效應所帶來。

這就帶來了兩個結果:

第一,賽道狹窄,很快形成擁擠效應,可持續性不強。

創新藥的第一個黃金年代主要是2019-2020年,到2021年就不行了,繁華落盡,一地雞毛。

以銷售投入來看,自2021年以來,biotech型公司的銷售費用持續增加,2021-2023H1的同期增長率均超過20%。

但銷售投入大幅增長的情況下,市場就這麼大,僧多肉少,最終導致利潤率持續下行。

第二,創新藥企拿了錢,紛紛大手筆搞研發,最終肥了上游的CXO產業鏈。

CXO企業既有成本優勢,能接到海外大廠的代工訂單,又能幫本土的創新藥企降本增效,於是業績紛紛爆發,成了上一輪創新藥浪潮中最大的受益者。

而今年逐漸升溫的創新藥投資,跟上一輪相比,最大的差異在於——

經過一輪大浪淘沙,較小的創新藥企已經破產倒閉,市場集中到了藥企龍頭的手中,經過時間積累,龍頭們的研發紛紛落地商業化,賽道也變得更寬廣了。

看幾個數據:

在海外授權方面,2023 年國產創新藥海外授權交易活躍,據醫藥魔方統計從2023年初至10月16日共有約33起交易發生。

已上市的創新藥銷售額持續增長,百濟神州的替雷珠單抗目前在國內已獲批11項適應症,其中9項已納入醫保,2023H1實現銷售額18.36億元,同比增長高達46.8%。

在國內消費市場仍然在低位徘徊的情況下,創新藥相對於傳統消費品賽道更早迎來了復甦,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中國正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醫藥需求的增速更高。

雖然中國整體的人口開始變少了,但快速減少的主要是年輕人和兒童,老年人數量卻是持續增長的。

2022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羣佔總人口比例14.9%,預計2035年左右,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佔比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第二,中國藥企有工程師紅利,研發性價比高,因此能夠打進海外市場,獲得出口優勢。

根據醫藥魔方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7月28日,中國新藥上市數量與在研管線數量均在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

2008-2021年,我國創新藥交易項目還多以license in爲主,但隨着國內政策扶持與中國創新藥企的持續高強度研發投入,中國創新藥產品開始逐漸得到國際認可。

2022年,中國新藥license out數量首次超過license in。

2022年至2023H1,中國創新藥出海金額超過10億美元的大宗BD交易一共誕生了16筆,海外授權合作成爲中國藥企國際化的重要途徑,中國license out漸入佳境。

下面是券商統計的一份license out交易統計:

第三,創新藥賽道正變得更寬廣,這也是今年最重要的看點之一。

雖然PD-1賽道仍然在持續增長,比如美國的K藥,2023H1銷售額達到120.66億元,同比增長20%,目前已獲批適應症橫跨30個癌種。

但令市場興奮的重磅創新藥,正變得越來越多。

大病種、大單品的放量,永遠是創新藥行業長期高速發展的核心驅動因素之一。

在腫瘤領域,隨着PD-1單抗的技術變得成熟,投資回報率降低,創新藥企的研發開始向ADC技術轉移。

ADC從作用機制上,具有相較於單藥抗體、化療等療法的臨牀優勢,尤其是第一三共的DS8201優秀的臨牀數據出現後,引發了海外藥企對ADC的狂熱。

2019年,阿斯利康與第一三共達成69億美元協議,合作開發HER2 ADC DS-8201;

2020年9月吉利德210億美元收購Immunomedics獲得Trop-2 ADC;

2023年3月輝瑞430億美元收購Seagen ADC。

海外市場如此熱情高漲,主要源於其針對的阿爾茲海默症(老年癡呆症)在全球有5000萬(重度)-1億(包含早期)個患者。

預計2030年,全球ADC市場規模有望達647億美元,中國ADC藥物市場有望達到662億元。

而在2023上半年,全球ADC新藥市場規模纔剛達50億美元,預計全年將首次突破百億美元,年增速非常快。

在代謝領域,GLP-1作爲減重領域的新技術,正不斷拓展適應性。

減肥藥是今年市場上最火爆的新賽道,主要是由於其龐大的規模前景決定的。

根據Frost & Sullivan數據,我國肥胖人數從2014年的1.62億人增至2018年的2.0億人,並預計將在2025年達到2.72億人,2030年達到3.29億人。

GLP-1作爲肥胖首選藥物,單是諾和諾德的司美格魯肽和禮來的替爾泊肽,預計今年就將分別實現超過200億和40億美元的營收。

在銷量超預期和想象空間的催化下,至今已將禮來和諾和諾德兩家海外大廠的市值推升到了4000-5000億美元,成爲全球市值前三大藥企中的兩個。

更重要的是,GLP-1的多種適應症也在今年獲得突破,如NASH、阿爾茲海默、外周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心衰和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等。

更令人驚呆的是,根據23年5月Aging Cell上發表的文章表示,GLP-1類藥物可延長壽命,有望成爲長壽藥!

自免領域是另一個冉冉升起的新賽道。

自身免疫疾病包含多個患者羣體龐大的疾病,例如特應性皮炎、銀屑病、斑禿、系統性紅斑狼瘡、哮喘等等,疾病患者羣體數量龐大。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預測,自身免疫性疾病藥物市場估計在2030年將達到1760億美元,僅次於腫瘤。

國外大藥企方面,艾伯維目前自免收入第一,默沙東108億美元收購Prometheus Biosciences進入,安進278億美元收購Horizon Therapeutics進入,輝瑞67億美元收購Arena,紛紛佈局。

國內方面也很火熱,榮昌生物靶向BlyS/APRIL融合蛋白泰它西普SLE獲批進醫保;再鼎醫藥引進efgartigimod,今年6月gMG適應症國內獲批;康方生物IL-12/23(AK101)銀屑病適應證已經遞交了NDA;恆瑞醫藥JAK1艾瑪昔替尼NMPA受理上市申請。

以上這幾個,ADC、GLP-1、自免疾病,都是未來三年具有不斷爆發10億元級別潛力品種的大賽道。

這也就給國內的創新藥企們帶來了巨大的商業機會。

以創新藥龍頭恆瑞醫藥爲例,雖然集採讓其遭遇了艱難的兩年,但今年已明顯復甦。

2023Q1,公司收入54.9億元,同比增長0.25%,歸母淨利潤12.4億元,同比增長0.17%,這是自2021年年末公司業績進入下行通道以來,季度業績數據首次同比止跌回升。

到最新的三季報,實現營業收入170.1億元(+6.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34.74億元(+9.5%)。

毛利率也環比回升了,從去年同期的83.26%上升到84.38%,淨利率從19.42%上升到20.28%。

這些數據表現,都明顯好於幾個傳統消費品白馬龍頭,也因此能持續獲得資金的關注。

其它創新藥企龍頭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機會正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