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 | 110年了,中國博物館“活化石”就在天津!

9月20日,“交流互鑑 傳承創新”天津自然博物館(北疆博物院)創建110週年國際研討會在津召開。 今年是中法建交60週年,也是北疆博物院創建110週年 。這座創建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世界一流博物館,留下了許多具有開創性的載入史冊的重要成就。

1914年由法國博物學家桑志華創建的北疆博物院,是 中國最早的自然博物館之一,曾被譽爲20世紀三十年代世界第一流的博物院。當年瑞典國王太子、英國公主都曾慕名來參觀,各國駐華公使更是這裡的常客 。

走進北疆博物院,可以看到很多珍貴的古哺乳動物化石、古人類化石和舊石器, 這些展品怎麼來的?桑志華何許人也?他爲何要到中國科考二十餘年並建立博物館?這座博物院爲何連外國王室都曾慕名前來,影響轟動世界?在歷經百年滄桑後,今天爲何仍能以完整原貌呈現?

創建於1914年的

北疆博物院是

中國最早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之一

1914年,法國博物學家、地質古生物學家桑志華來到天津,推動創建了北疆博物院。

桑志華原名保羅·埃米爾·黎桑,1914年,他從法國長途跋涉抵達天津,來華後取名桑志華。從1914年到1938年,桑志華以天津爲大本營,對中國北方腹地進行了長達25年、行程5萬多公里的野外發掘和科學考察,這也是“北疆博物院”名字的由來。

北疆博物院是收藏中國古哺乳動物化石最爲豐富的博物館,目前保存有近二十萬動物、植物、古生物、古人類、昆蟲、岩石、礦物標本以及歷史民俗文物,被稱爲中國博物館史上的“活化石”。

北疆博物院也是中國早期博物館中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築、原藏品、原展櫃、原歷史文獻完整保存至今的博物館。

法國人爲何來津建立北疆博物院?

1896年,法國人阿爾芒·戴維在四川發現了大熊貓;同時期,另一位法國學者在長江流域採集大量動植物標本,建立了近代中國第一座博物館——徐家彙自然博物院。這些發現激發了桑志華對中國的強烈興趣。

1912年獲得動物學博士學位後,桑志華便有了考察中國北方的計劃。考慮到中國南方已有過科學考察,但北方地區還無人探索。1914年3月,桑志華來到天津,從此開始了他在華的科學考察工作。

桑志華來中國之初,便定下建立博物館安置藏品、展開研究、出版刊物、整理資料,以及設立開放陳列室的目標。

桑志華的科學考察以徒步爲主,他組織了一支駱駝隊攜帶科考設備和運輸採集到的物品。他的科考足跡遍佈中國華北、西北和東北廣大區域,覆蓋了黃河、白河(海河)灤河、遼河等流域,他風餐露宿,穿溝壑、越山巒、跨平原、涉河流,在漫長而艱苦的旅程中,他遊歷了天津、北京、河北、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甘肅、寧夏、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十幾個省市。

桑志華收集了地質、古生物、動物、植物、人文等具有重要科研價值各類藏品20餘萬件以上。在華前八年,桑志華科學考察採集的標本全部放置在法國天主教耶穌會獻縣教區在天津建立的財務管理處——崇德堂,同時開展科學研究和對外展示,博物館的雛形基本具備。

隨着收集的各類標本日益增多,崇德堂已無法滿足大量標本存放的需要,桑志華提出建設專有博物館的需求。在多方資助下,桑志華的計劃逐步實現。

在馬場道天津工商大學毗鄰處,劃撥博物館專有建設用地。1922年,北疆博物院的第一幢建築北樓拔地而起;1925年至1928年,在北樓西側建設陳列室,並對公衆開放,取名爲北疆博物院(法文名爲Musée Hoangho Paiho);1929年至1930年,建設南樓。南北樓之間有連廊相通,形成“工字型”建築格局。

歷經八年建設,北疆博物院成爲中國近代博物館中兼具採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等幾大博物館功能於一體的典型樣本,是中國最早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之一, 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和社會名流也紛紛慕名而來。

抗戰爆發後,已過花甲之年的桑志華離開中國,孑然一身,只帶隨身行李返回法國。但幸運的是,北疆博物院連同珍貴的館藏一起被相對完整地保存下來。桑志華將其在最輝煌的學術年華里發掘的大量珍貴古生物化石和史前文化遺物留在了中國。

桑志華曾在日記中寫道:“我不能掠奪在黃河-白河博物館中所收藏的,從各地花重金收集到的文物……我堅持的一貫原則是,所有發現的這些世上僅有的古生物、文物必須要留在發現地。”

桑志華返回法國後,因天津大水影響,桑志華的繼任者法國海洋動物學家羅學賓與法國著名地質古生物學家、哲學家德日進在北京建立了北京地質生物研究所,並於1940年把北疆博物院的一萬餘件重要標本轉移至北京。

隨着桑志華的離開,加之戰火影響,北疆博物館開始走向沉寂和留守,後由天津工商學院(1933年天津工商大學更名)代管。1949年天津解放,1951年北疆博物院由天津市委市政府接管。

影響轟動世界 對中國史前考古有重大貢獻

20多年的科考期間,桑志華取得了一系列震驚中外的科研成果。北疆博物院開創了中國古哺乳動物學研究的先河,先後發現了甘肅慶陽、內蒙古薩拉烏蘇、河北陽原泥河灣、山西榆社四大古哺乳動物羣。中國科學院邱佔祥院士表示:“中國今天還有如此豐富的可供對比和進一步研究的新生代晚期的哺乳動物化石,這主要歸功於桑志華”。

北疆博物院還揭開了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序幕,出土發掘了中國第一件舊石器——甘肅慶陽華池縣出土的石核;在中國境內首次發現發現古人類化石——河套人牙;發現和發掘了寧夏水洞溝遺址,使之成爲中國最早發現、發掘和進行系統研究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

1920年6月,桑志華在甘肅慶陽考察時發現一件人工痕跡清楚的石英岩石核,將中華大地上的人類歷史推移至數萬年前。同年8月,他又發現2件石片和1件刮削器。這幾件人工石製品,被考古學界稱之爲中國內地第一批有正式記錄的舊石器。

1920年6月4日在甘肅慶陽幸家溝黃土層發現的石英岩石核

1922年,桑志華在今天內蒙古自治區的薩拉烏蘇河附近,意外發現了一顆小小的門齒化石,經北京協和醫學院解剖學系教授步達生鑑定,確認屬於人類,這就是聞名於世的“河套人牙”。

“河套人”牙齒模型

1925年4月-10月六個月間,桑志華三赴陽原泥河灣,發現了大量中國早更新世地層動物化石,包括劍齒虎、爪獸、水鹿、三趾馬、鬣狗以及相當數量的真馬化石。其中包括目前所知最早記錄的四不像鹿化石以及我國已知最古老的牛科——古中華野牛。

桑志華對中國的史前考古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一系列發現打破了之前西方學者認爲中國沒有舊石器時代的錯誤論斷。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研究員認爲“中國考古百年,須從桑志華寫起”。

北疆博物院作爲一座世界級科學研究中心,法國著名地質古生物學家、哲學家德日進(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加拿大解剖與古人類學家步達生(Davidson Black)及多位在地質古生物、動物、植物、古人類等研究領域知名的世界各國專家學者都曾來這裡進行學術交流、研究和工作,依據北疆博物院藏品出版的大量研究著作和科研成果,產生了轟動世界的影響力。

桑志華曾在行程錄中記錄道:“凡是來天津的專家學者也都要來本院參觀,以瞭解中國的自然資源……許多有聲望的知名人士,都曾光臨過本院。”

桑志華在北疆博物院旁

百年博物館以原貌重新開放

北疆博物院由主體建築(北樓、陳列室、南樓)和附屬建築(桑志華舊居、工商學院21號樓)組成。它曾經歷過長達70餘年的沉寂,但其建築連同館藏都被相對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歐式的半旋轉樓梯、100多年前的地暖設施、法式風格的陳列櫃,如今,歷經110年的風雲變幻,這座百年博物館仍保持着它上世紀初建築的原貌。不少百年前的展櫃、標本瓶、標本盒等也保存完好,陳列在這座充滿歷史神秘感的空間裡。

2014年,桑志華來華科學考察100週年之際,北疆博物院修繕工程正式啓動,恢復其標本收藏、陳列展示、科學研究及科普教育的功能。

建築修復的同時,館藏文物也要進行修復。受到時間及環境等因素影響,館藏的珍貴化石標本存在不同程度的開裂、破損,爲了修復這些化石標本,北疆博物院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聯合成立了聯合研究中心,制定了針對性的修復方案和流程,採用國際通用的文物修復加固材料,結合北疆化石的保存現狀運用個性化的技術手段。

2016年1月,北疆博物院北樓及陳列室恢復開放,北樓、陳列室以復原爲主,忠實再現了北疆博物院的當年的陳列室、藏品庫房等原貌。以藏品展示爲主線,側重展示北疆博物院藏品門類之齊全、數量之豐富,保管之獨特,讓觀衆通過沉浸式體驗感受這座百年博物館的衝擊力和震撼力。

推開北疆博物院厚重的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巨大師氏劍齒象頭骨化石已靜靜在此“守候”近百年。

北疆博物院沒有很多聲、光、電設備,卻能讓很多觀衆感到震撼。落地玻璃展櫃中,各類動植物、古生物化石等珍貴展品呈現在眼前。

2018年10月,北疆博物院南樓完成了建築修繕、功能復原和陳列設計,南樓側重科學考察歷程展示。結合南樓當年的功能,全面復原了圖書室、實驗室以及古生物庫房等功能區。

2021年桑志華舊居向公衆開放。桑志華舊居以桑志華、德日進與北疆博物院的關係爲主線,一方面展示了創建人桑志華如何籌劃、建設、管理、宣傳、展示北疆博物院;另一方面展示了德日進等科學家在北疆博物院期間的工作,德日進曾和桑志華一起考察中國北方地區,在桑志華走後,也一直繼續對發現的化石進行整理研究。

百年北疆,風采依舊。歷經百年風雨洗刷,樓房外牆牆面已出現零星剝落,但透過爬滿牆壁的青藤,依然可以看到鐫刻在樓房立面牆上和正門上的法文“MUSEEHOANGHOPAIHO”和中文“北疆博物院”字跡。如今,北疆博物院已成爲遊客的打卡熱點博物館,並仍在中國博物館發展史上發揮着重要作用。

記者 | 周萌 田曉曦

編輯 | 馬瑞

綜合 | 新華社 科技日報 參考消息 天津日報 津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