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平》夢迴昔時邊緣地帶的通化街老家

陳朝平》夢迴昔時邊緣地帶的通化街老家。(圖/愛傳媒提供)

【愛傳媒陳朝平專欄】我們是民國54年搬到通化街的。那時,臺北市的精華區、核心區(現在的說法是蛋黃區),是在城中區、中山區、古亭、萬華。陽明山歸神秘兮兮的「陽明山管理局」管轄,士林、北投算鄉下,木柵、景美還屬於臺北縣。

信義計劃區那時壓根兒還沒規劃,最大的建築,應該就是四四兵工廠。大安區嘛,靠近臺大、師大附近的地塊算是比較開化的地方,信義路三段四段還沒拓寬,通化街勉強算是新興開發的邊緣地帶。

正因爲風聞通化街屬邊緣地帶,附近新辦的小學,初中升學率無可考,爲了我們的學業着想,遷居通化街前,父親將我和弟妹的學籍轉到仁愛路、林森南路、信義路間的東門國小,我們四個小蘿蔔頭一大清早得走到臨江市場搭乘30路公車,到校趕早自習。

那時候,信義路三段、四段、敦化南路二段都還沒拓寬,公車出了通化街口,左轉狹窄的文昌街,直行向西,經過大安初中、東方中學後,才顛顛頗頗地回到尚未拓寬的信義路,再經師大附中、國際學舍(也就是今天大安森林公園的所在地),越過新生南路、瑠公圳上頭的水泥橋,接熱鬧的信義路二段,杭州南路左轉仁愛路,東門國小在望。

遷居通化街隔年,我考上了第一志願的大同初中,父親大樂,節衣縮食地買了一輛當時最拉風的雙槓腳踏車,供我上學之用。

初中三年,只要天不下雨,每早上,我就騎着鐵馬出征遠在長春路上、離老家不遠處的大同中學。初中三年的騎車生涯,讓我對通化街,以及鄰近地段的環境與開發狀態,格外有感。

沿着通化街,穿過文昌街和尚未拓寬的信義路後,今天捷運信義安和站北邊,當時都還是一漥漥的稻田。調皮起來,也常放着現成的柏油巷道不走,騎上田埂,微風襲人,野趣叢生,還能省些時間。

那時候,國泰建設便很有遠見地在今天安和路地塊上,興建了不少的四層公寓。想想,蔡家長期享有臺灣首富的頭銜,不是沒有道理的。鐵馬從今天台新銀行、老爺大廈間巷子穿出,便是仁愛路圓環,中央矗立着于右任的銅像。

圓環邊上,最醒目的建築物是白牆白屋的菲律賓大使館,另一邊,仁愛國中校舍還在大興土木。民國56年,九年國教正式實施,男女合校的仁愛國中,開了風氣之先。

中非斷交後,菲國大使館空置了好一陣子,行政院新聞局還曾拿來作爲同仁進修上課的教室。好多年後,才改建爲今天的外交部所屬的「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這是後話,暫且不表。

繞過圓環往北,敦化南路西邊是永遠的貴族小學——復興小學,右邊,彷彿是當時臺北極少數有電梯的公寓大廈。必須承認,同屬是大安區,仁愛路和通化街,咫尺之隔,天壤之別。

再往北,不太記得愛羣大廈是否已經落成了?正前方,復旦橋映入眼簾,過了忠孝東路,橋前方兩旁是太平洋建設興建的光武新村,兩旁店鋪與稻田錯落,開往基隆宜蘭的火車,響着汽笛,冒着蒸氣,嗚嗚地從復旦橋下通過。

自行車騎士翻越復旦橋,要嘛,從橋下輔路小道,(輔路一詞是95年我到大陸後才學會的名詞)穿過鐵道,直衝八德路;要嘛,奮力騎上頗有坡度的復旦橋,過了橋頂,再享受腳踏車風馳電掣下坡的快感。放學時刻,若是從復旦橋上疾駛而下,往東看,遠處,初具規模的國父紀念館,黃澄澄的屋頂,夕陽下閃閃發亮。

從復旦橋下到平面車道,右手邊的土地改革館還在建,八德路圓環中央的蔣中正銅像插着腰,望着臺灣土改的成績。再往北,南京東路敦化北路圓環中央,吳稚暉的銅像赫然在目。

居通化街陋巷,每天騎車上下學,都會經過三座「偉人」銅像,偉人矗立,瞻之在前,仰之彌高,理應其心嚮往之,然而,終究悟性不足,三年下來,偉人於我,居然毫無發聾振饋之功,不無遺憾!

八德路路東邊一點點,臺灣電視公司簇新的大樓,洋洋得意地佇立在那兒。過了八德路口,即是敦化北路,右手邊碩大的建築是體育場。

有一年,亞洲盃足球賽在臺北舉行,與球王李惠堂是好友,又酷愛看足球賽的父親,特地帶着我們兄妹到體育場給中華隊加油。那時,中華足球的隊的主力多是來自香港的球星,頗有在亞洲足壇稱雄的實力。

從敦化北路口向西,當時,南京東路三段上最高的建築物是隴西李氏宗祠。西式的樓宇,屋頂是中國傳統的紅瓦,搭配着黃色的飛檐,特別引人注目。

李氏宗祠斜對面則是臺北東區憲兵隊,標準憲兵隊的紅磚房舍,門口永遠有兩名制服畢挺、荷槍實彈的憲兵,目不轉睛地站着崗哨。

從李氏宗祠往西,復興南路、龍江路、建國南路常常的一段路,兩旁都還處開發期,印象裡,騎腳踏車經過這段路,還能放開雙手,飛馳而過。車行到了伊通街口,右傳,再騎個200公尺,就得下車,大聲向門口教官問好,推着車進入校門將自行車寄放在校門口旁的車棚。

半世紀前,街上人車稀少,晴天騎車上下學,悠哉悠哉,人生一樂也!遇到下雨天,我就得穿着雨衣或打着傘,徒步走到今天信義路、光復南路(或是基隆路)交口的三張犁派出所那兒,去搭19路公車。

三張犂雖是19路公車發車總站,下雨天的清晨六七點鐘,站牌前永遠是一排長龍,天上落水,地面積水,車過濺水,苦不堪言。

19路的路線是從三張犁到圓環,走基隆路,轉八德路,松江路、南京東路到圓環。那時,八德路上,有紡織廠,有鐵工廠、輪胎廠(大約就是剛拆除的京華城的位置),還會經過育達商職、中興中學、中山女高和大同中學。

也因此,19路公車上,盡是工薪階級和上述幾所學校的學生。大同初中,號稱第一志願,學生多是那種「塞塞菜菜」的乖寶寶,在車上,根本不敢正視育達和中興兩校那些看來壞壞的男生和女生。

搬到通化街時,咱家對面是電信總局的鐵皮倉庫,附近171巷、173巷、175巷、179巷、181巷,也都是電信局基層員工的宿舍。後來,對面倉庫部分空地改建成兩棟四樓雙拼的公寓,算是附近最高檔的住宅,讓人羨慕不已。

其他的宿舍,據說當初自掏腰包購屋的電信局員工,從頭到尾都沒有拿到所有權狀。

一甲子歲月下來,有的,人去樓空,有的,轉售他人,更多的人不離不棄,但因所有權不明,電信總局改製爲中華電信公司後,沒人願意碰這塊燙手山芋,拖延至今,通化街電信局宿舍這一大片都更的寶地,竟淪爲大安區最破落蕭條的「平民窟」,只剩得兩線道的171巷,還有些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