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南光卸任副總裁後首演講 再籲央行開放匯率干預歷史資料

陳南光8日於臺大連震東紀念講座以「中央銀行與金融穩定」爲題演講,這是他自3月卸任央行副總裁後,首次公開演講,除說明各國央行在金融危機處理與防範的作爲,也特別針對臺灣央行提出分析。

陳南光表示,90年代各國金融機構持續購併,各國銀行規模大到不能倒,只要一家大型高度複雜的銀行倒閉,將使大衆對金融體系信心動搖,央行身爲最後貸款者角色,銀行大到不能倒已成爲處理金融穩定最頭痛的問題,也是最關鍵的環節;但全球央行很多行爲,將許多非傳統工具常態化,已脫離貨幣政策範圍,也使獨立性逐漸下降。

對於臺灣方面,陳南光指出,1997年7月爆發亞洲金融風暴,當時避險基金等國際資金開始攻擊亞幣,各國央行動用外匯存底抵禦攻擊,當時央行放手讓匯率貶值,匯率由1997年7月的27.98元,貶至隔年1月的近34元,貶幅近2成。

他進一步指出,彭淮南接任央行總裁後,於1998年5月宣佈禁止國內法人在國內銀行承作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NDF)交易,此禁令持續很長時間,直到2014年9月才又部分開放,後續央行也曾發佈年報認爲,此禁令實施讓央行幸免於金融風暴。

但陳南光認爲,NDF禁令後,照理應要有立竿見影效果,但觀察當時新臺幣走勢,1998年5月NDF禁令後,新臺幣匯價又走貶,持續在34元至35元徘徊近四個月,然而,目前卻缺乏資料檢驗與評估央行政策效果。他也說,NDF交易禁令延續甚久,部分禁令持續至今,形同把因應金融危機的工具常態化,勢必造成市場機制扭曲。

陳南光也提到,臺灣在2001年7月設置金融重建基金,以挹注國庫資金方式,填補問題金融機構財務缺口,持續11餘年以來,國庫總計賠付了2800億餘元,絕大部分由全體納稅人買單,且觀察其他國家設置類似基金,都未像臺灣設置長達11年,形同把因應金融危機的工具常態化。

陳南光分析,臺灣度過多次金融風暴主要有三大原因,第一,我國政府財政赤字與負債相對低;第二,臺灣金融機構與國際金融市場連結不深;第三,臺灣外債相對低,外債外逃如同對國家擠兌,也反映臺灣外交孤立狀況。他呼籲,政府應開放匯率干預歷史資料,讓外界得以檢驗央行說法,並評估政策措施引起的後續效應與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