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經:開放合作纔是全球人工智能的未來

來源:環球時報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於7月4日在上海開幕。從2018年算起,7年間人工智能技術日新月異,各類應用層出不窮,連大會名字也增加了“全球治理”,而不變的是中國面向世界、共建共享的合作精神。

今年3月,聯合國大會通過了《抓住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賴的人工智能系統帶來的機遇,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決議。聯合國呼籲,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增強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倡導開放、公平、非歧視的商業環境,實現包容普惠、可持續發展。人工智能確然給人類社會發展創造機遇,但同樣會使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數字鴻溝加速擴大,國際合作就成了抹平人工智能發展差距的最佳選擇。

早在2023年10月,中國政府在發佈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中就明確表示,要通過對話與合作凝聚共識,促進人工智能技術造福於人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日前,中國主提的加強人工智能能力建設國際合作決議也獲得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在本次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中國繼續倡導“以人爲本”“尊重國家主權”“智能向善”“平等互利”“公平性和非歧視性”等理念原則,以實際行動“增強發展中國家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

中國與聯合國的人工智能發展理念同美國的行徑形成了鮮明對比。5月23日,美國衆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通過提案,對人工智能模型實施出口管制,干涉業界對普及技術、擴大研發規模意義重大的開源傳統,意在“保護美國人工智能及其他支持技術免受外國對手的利用”;更早之前,美國升級針對中國人工智能(AI)芯片和相關工具出口管制的措施,並將多家中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而對於赴美求學的中國留學生,美國則採取“小黑屋”、恐嚇盤問等手段,不遺餘力地阻撓正常的學術交流,希望以此將他們嚇退。美國如此賭博式、“冷戰”式地投入,核心原因在於希望人工智能成爲延續其科技霸權的法寶。事實證明,美國政府大搞破壞,只會破壞人工智能國際合作,讓人工智能在學術、開源、社區等領域從緊密合作走向“脫鉤”。

雖然人工智能讓美國政客的“中國恐懼症”病情加重,但好在技術發展自有其規律,一國政策的掣肘無法真正破壞世界人工智能大發展的趨勢。今年以來,隨着更先進的GPT-4問世、美國政府限制高性能GPU芯片對華出口,中國人工智能技術是否會被美國甩開令不少人擔心。但中國AI科研人員用實際行動與成果予以迴應:聯合國7月3日公佈的數據顯示,在聊天機器人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方面,中國申請的專利數量最多,是排名第二位的美國的6倍,且涵蓋了從出版、文檔管理到自動駕駛等各個領域。即使OpenAI未按常規公佈GPT-4的實現細節,大模型技術的神秘面紗依然被業界揭開,主要開發技術被迅速普及。如今,國產大模型能夠對標ChatGPT已只是及格門檻,GPT-4水平的國產大模型正不斷增加。另一邊,在文生視頻領域,也出現了不少效果堪比Sora的AI應用,在全世界受到用戶喜愛。而中國企業分享的開源模型,已成爲全球互聯網人工智能社區Hugging Face的開源大模型榜單上的常客,越南等多國的開發者藉此迅速地二次開發出了本國語言的大模型,有效推動了國際人工智能技術的交流和普及。這一切都證明了,美國對華AI科研設限的舉措效果有限,而世界人民對用技術交流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是無可阻擋的。

在主動與中國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切割的同時,美國內部狂熱的“通用人工智能”卻走到了死衚衕,否定性結論逐漸成爲學者的共識:GPT-5的開發進度明顯不如預期;《自然》發表的論文揭示,大語言模型只是溝通工具,發展不出人類水平的思維……這或許有助於給美國過於狂熱、盲目的政客和業界降溫,回到冷靜、合理、有序開發利用人工智能的全球平臺來。要知道,即使實現不了超級智能,大語言模型仍然是重大的人工智能突破。內容生成、與人溝通、模擬邏輯推理,AI的這三項關鍵能力突破能給許多行業帶來改變,成爲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機遇。

這一輪人工智能熱潮,焦點已經從開發轉向了落地應用。這需要各國通力協作,在全球平臺上共建大生態、營造大應用。如“冷戰”對抗般割裂提防,既不利於技術交流和全球業態發展,也會錯失藉助全球市場更進一步的良機。

全球化的浪潮是大勢所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來自五湖四海的企業與科研機構密切交流、互通有無的熱烈景象,既彰顯了國際人工智能合作的旺盛活力,也昭示着開放合作、交流碰撞纔是全球人工智能的未來。(作者是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