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10年,孫燕姿官宣復出:新加坡小升初的苦,天后也遭不住啊......

中產父母雞娃盛況在之前的文章中,家長君已經分享過很多次了,從擇校到成績,再到興趣班,他們生怕孩子一步落下步步落下,其實不只是咱們普通父母,就算是天后孫燕姿也不敢在孩子教育上鬆懈一分一毫,在之前的採訪中,她甚至直言,要開演唱會得等到孩子小升初考完試才行,畢竟在新加坡,教育沒有最卷只有更卷,好在孫燕姿終於熬過去了,上海演唱會也審批通過了.....

文 |小樹媽媽

From 成長樹

微信號:chengzhangshu99

前段時間刷微博,看到了一個挺有意思的視頻。

大致內容是:歌手孫燕姿被粉絲問,啥時候開演唱會?

她回覆:10月以後,因爲那時候她小孩考完試(小升初)了。

她還很無奈地說:感覺是媽媽在考試,父母的心酸大家會懂的。

有姐妹可能會問:爲啥小升初都要這麼緊張?

很簡單,因爲孫燕姿是新加坡人。

而沒有一個新加坡父母,能逃得過小六考試。

說到這兒,我想起最近在追的一部教育紀錄片:《他鄉的童年2》。

這部片子記錄的是世界上其他國家,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

第一季介紹了芬蘭、日本、印度等6個國家,而今年新出的第二季,首先介紹的就是新加坡。

衆所周知,新加坡的教育質量一直很高。

國際上有個堪稱“教育界世界盃”的比賽叫PISA,它會測試不同國家孩子們各方面的水平。

2022年的PISA測試中,新加坡就包攬了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三項第一。

可能因爲拍攝視角問題,我看新加坡這集的時候,並沒有感到當地的教育有多先進,反而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爲了孩子進好小學,新加坡父母會斥巨資買學區房;

孩子們學習也挺卷的,各種補習班輪番上,補習內容也偏應試,和我們國內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以新加坡的國情來看,你又會有些迷惑:因爲他們不用這麼辛苦,也能過得比較舒服。

就拿住房來說,上個世紀,新加坡政府就實施了組屋制度,也就是所謂的福利房。

年輕人不用花大價錢,就能住自己的房子,而且很多房子還在覈心地段。

教育呢,公立學校也是免費的。

只是即便社會提供了這麼多保障,新加坡的父母和孩子們,還是在內卷這條路一騎絕塵。

01.

亞洲教育第一的國家

內卷也是第一

每次聊到國內教育,都會有父母吐槽說:中考分流太早。

但新加坡呢,更“喪心病狂”,直接提前到小學了。

他們第一次分流是在3年級,選拔天才兒童,類似於我們的早培,錄取率僅有1%。

對大部分孩子來說,更重要的還是六年級的會考,簡稱PSLE。

這次成績能直接決定孩子進哪種中學,學什麼樣的課程,甚至是將來的職業方向:

雖然不是一考定終生,後續還有兩次分流,接受職業教育的孩子也有機會去大學深造。

但很顯然,不同學校的教育資源,學習內容都是不同的。

有人曾粗略統計過:這樣層層分流下來,最終能上新加坡高中的,僅有20%。

國內五五分流已經夠殘忍了,這二八分流,都不知道怎麼熬。

當然,和我們一樣,新加坡父母也接受不了孩子這麼早就被決定人生走向。

他們會像中國父母一樣,斥巨資買學區房,只爲孩子有機會,能搖號進好的小學。

有受訪家長說:

搖號結果出來那一刻,知道自己孩子中籤,她忍不住尖叫出聲,而落選的父母當場大哭。

然而上了頂尖小學,並不意味着孩子一定能進入心儀的中學。

哪怕是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就讀的南洋小學,一個班37個學生,最終也只有5、6個能成功通關。

僧多粥少,新加坡教育自然產生了“劇場效應”,卷得越來越早,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新加坡網絡上有個招聘家教的廣告,引起過熱議。

發廣告的家長,家裡有一對雙胞胎,只有13個月大,他希望家教能每週給孩子補習三次英語和語文。

也就是說,一歲剛出頭的孩子,可能走路都不利索,就要開始補課了,想想真是蠻可怕的。

雖然這屬於極端案例,但在新加坡,3歲補課,4歲備戰PLSE,小學生早出晚歸,確實是常態。

因爲補習文化的盛行,機構甚至可以接送孩子,安排他們的飲食,送他們去另一個機構學習。

至於補習內容,也很僵硬死板,完全是爲考試服務的。

老師給孩子教作文,也是一句一句的去套用情景模板,遇到場景,怎麼去描寫,孩子壓根沒法自我發揮。

比如寫考試作弊,老師會引導孩子這麼寫:“我低下了頭,不敢直視……媽媽的目光;”

還要用一句俗語來結尾:“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爲”。

主持人忍不住問老師:這樣學中文,會不會少了點什麼?

老師也很無奈:成績是第一位的。很多孩子到中四就不學了,因爲不考了。

如果說分流、學區房、補習班、教育僵化,大家還習以爲常的話,那麼下面這個細節,可能很多人都接受不了:

在新加坡,體罰孩子是合法的,商店甚至會售賣專門的工具:藤條。

總而言之,在教育這方面,新加坡彷彿就是中國的PLUS版。

競爭更激烈,父母也更雞血,孩子自然也就更累。

02.

新加坡的教育焦慮

到底來源於哪?

人是環境的產物,父母也是。

一個國家的父母實施怎樣的教育,不光看他自己的教育理念,更是由當地社會的經濟、文化背景共同決定的。

如果說,中國的教育內卷,是因爲人口太多,人均資源匱乏。

那麼新加坡教育的卷,來源於是整個國家的生存焦慮。

他們的國土面積小,自然資源匱乏,60年代才被迫獨立,雖然已經是發達國家,但直到現在,淡水都要從馬來西亞進口。

借用當地漫畫家夏先生的話來說:

“沒有太大的資源,我們只是一個小國家,做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不但是要基本努力,而且是要更加努力。”

就像我們總說,落後就要捱打一樣。

怕輸,也成了新加坡人的精神內核。

他們格外重視高素質人才,也特別強調個人的勤奮和努力。

片中一所學校運動場的牆上,赫然寫着這樣一句話:

“新加坡是我們的家,沒有人欠新加坡一個生存”

左邊第一句話:新加坡是我們的家,沒有人欠新加坡一個生存

意思就是,建設祖國,人人有責。這種憂患和責任意識,會從小灌輸給孩子。

所以你會發現,新加坡大部分孩子,默認“讀書就是自己的本分”。

另一方面,新加坡超過70%的人口都是華人。

不知道是不是骨子裡的好勝心作祟,家長們對孩子的期待也比較高。

片中有這麼一段,我印象特別深刻:

一位媽媽給主持人展示孩子的獲獎證書,有厚厚那麼一大摞。

然而媽媽卻還是不滿意,並表示:畢竟不都是金牌。

可想而知,在這種高壓氛圍中成長,新加坡的孩子有多壓抑。

目前,自殺已經成了新加坡青年死亡的主要原因。

而那些被選拔出的人才,大多也比較同質化。

一位曾留學新加坡的高管說:

“這裡的優等生確實很多,但好玩的人很少。

可能因爲他們沒有爲自己的選擇思考過,也沒時間探索自己的興趣。

走到現在,大概率是因爲這一門我學得好,或者賺錢多,因爲火熱。”

新加坡年輕人自己吃過苦,不希望孩子再受罪,所以乾脆選擇不生。

據新加坡統計局的報告:2023年,新加坡新生兒僅有3.4萬,生育率僅有0.97%,創下歷史新低。

教育的高成本和過度內卷,必然會造成低生育意願。

不管是在新加坡,中國,或者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逃不過這個定律。

03.

教育要改革

更要改的是....

過度內卷的危害,新加坡並不是看不到。

“唯纔是舉”的選拔機制,確實讓新加坡實現了經濟騰飛。

但現在,新加坡已經是發達國家,能爲居民提供優渥的社會保障。

既然生存環境變了,再讓現在的孩子吃以前的苦,真的沒什麼必要。

爲此,新加坡也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

2023年,教育局取消了所有中小學的期中考試。

小六考試也變成了計分制,希望藉此來弱化學業競爭。

我自己也研究了一下,這次改革之後,PLSE不再公佈具體分數,而是根據孩子的每一科的分數,劃分成不同的等級。

一般考得越好,等級越高,獲得的積分就越少。

最後所有科目的總積分,能決定孩子最後進入怎樣的中學。

舉個例子:孩子4科考下來總積分爲8,那麼就能免去中考,走快捷教育。

這種積分制度,確實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孩子們對分數的極致追求。

只是,考試依然是考試,分流也依然客觀存在。

如果想要達成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學業內卷依舊不可避免。

可能就像新加坡教育部副總幹事說的那樣:

“從源頭解決內卷,教育僅僅是其中一環,整個社會風氣也該改變。

我們(目前)還是把成功的定義得太狹小了。有一份高薪工作,就算成功。

改革當然可以從教育做起,但我們也需要重新評估到底何爲成功。

如果沒有觀念上的轉變,我們可能要花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看到預期的結果。”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對成功都會有不同的定義。

我們的孩子,其實不一定要成爲學霸,或者擁有多大的成就, 身心健康,是一種成功;

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業,是一種成功;

人際關係和諧,熱烈地愛別人,也被愛着,也是一種成功。

不管是哪一種,只要孩子能自得其樂,他自己真心覺得快樂,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