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火打劫,以色列鉅富狂發戰亂財!

一個讓美國“追殺”17年的男人。

文丨華商韜略

2001年1月20日,即將離開白宮的克林頓,在任期最後兩個小時,簽署了一份特赦令。

特赦令上的男人,叫作馬克·裡奇。

他被通緝了十七年,在美國司法部的眼裡,這是全美“最腐敗的商人”。

十七年很長,但在特赦令發出時,逃亡的億萬富翁馬克·裡奇正在瑞士盧塞恩湖畔的玫瑰莊園喝着咖啡看報紙,過着神仙似的悠閒日子。

克林頓的特赦令,在白宮內部引起了一陣騷亂。

就在總統特赦令發佈一個月之後,美國中央情報局發現,從2000年9月開始,裡奇就通過地下網絡從伊拉克低價購入大量石油,並作爲交換條件給了薩達姆一大筆回扣。

薩達姆用這筆錢購買了殺傷性武器,這些武器最終都落到了反美武裝手裡,成了射向美國的子彈。

知道這消息的美國人炸了窩,他們瘋狂質問裡奇:“發這種財,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裡奇毫不在意,“我可不是美國人,我也從來沒犯過罪。”

論在混亂中尋找機會的能力,沒有幾個人能與馬克·裡奇比肩。

從1974年開始,在數十年的時間裡,馬克·裡奇的財富以每年近50%的增幅上漲,積累了百億美元身家。用一句話總結他的風格——哪裡有戰亂,就把生意做到哪裡。

這一點上,沒人能比他更輕巧熟練,即使是洛克菲勒、摩根這些老錢家族也望塵莫及。

論把美國政府玩弄於股掌之中的能力,同樣沒幾個人能比得上馬克·裡奇。屢次把美國法律禁令踩在腳下,並利用這些禁令大賺特賺,最後還能在多國元首力保下全身而退。

靠着在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中“無下限”的操作起家,被多次追殺又屢屢逢凶化吉。這位被評價爲“二十世紀最具爭議”的商人的一生,儼然是一部險象環生的財富傳奇。

猶太人的身份,是裡奇最初的傷痛。

1939年二戰前夕,爲了躲避納粹的追殺,5歲的猶太男孩裡奇和家人從比利時漂洋過海,逃亡到美國。

靠着走街串巷,叫賣從工廠廢料裡撿來的布料和廢棄金屬,裡奇的父親艱難養活着一家人。戰勝貧窮,寫進了裡奇的骨子裡,也成爲他這一生最大的追求。

1954年,20歲的裡奇從紐約大學輟學後,去當時全美最頂尖的日用品公司菲布羅公司應聘。老闆耶西森測試應聘者們快速計數的能力,裡奇脫穎而出,成了一名週薪60美元的交易員。

一位菲布羅的前同事評論道:

“裡奇是全公司記憶力最好的人,他好像從來不會出錯。”

猶太人驚人的經商天賦,很快就在裡奇身上展現出來。

朝鮮戰爭前夕,出於戰略需求,各國大量儲備用以製造電池的水銀,導致水銀價格飆升。裡奇用盡辦法,愣是搞來了全球最大兩家汞供應商的產品交易權,讓東家菲布羅通過低買高賣狠狠賺了一筆,這也讓耶森西對其青眼有加,並傾注大量資源培養。

1958年,與耶西森有生意往來的古巴政府垮臺,裡奇被委派了一個重要任務:與舊政府善後,同時嘗試建立與卡斯特羅新政權的交易。

在不講規則,只講輸贏的混亂古巴,裡奇得到了最嚴格的商業訓練。他把從古巴學到的東西帶回紐約,併成爲其信奉一生的經商哲學。

此後,裡奇駕輕就熟,在全球不斷尋找買主賣主,撮合交易從中獲利,他的好搭檔,另一名猶太商人格林負責貨物運輸,兩人攻城略地、戰無不勝。

讓裡奇徹底“出圈”的,是二十世紀最暴利的黑色黃金——石油。

上世紀60年代,國際原油市場的格局一目瞭然,海灣、新澤西標準、美孚、雪佛龍、德士古、英國石油和荷蘭皇家殼牌這7家石油巨頭,壟斷了全球的石油供應,統治着所有交易,按照期貨交易模式,原油在幾年前就被巨頭們以固定價格預定。

60年代末,裡奇敏銳地嗅到了政治信號:一些中東國家爲了改變石油貿易中的被動地位,可能會禁止石油出口。

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他迅速行動,利用菲布羅公司與中東各國不錯的關係,試水以現貨立即交付的形式購買原油。

1969年,裡奇秘密地在伊朗和以色列之間建了一條原油運輸管道,中東的大量原油通過這條秘密管道流入了菲布羅的口袋。

不久後貿易禁令果然來了。石油市場供不應求、當石油七巨頭無計可施之時,黑色黃金已經通過菲布羅出口到全世界。

裡奇以每桶加價14美金的價格出售石油,一些人罵他投機倒把,他倒是覺得自己已經很仁慈,因爲如果想加更多的價賣,也只“比從小孩手裡搶糖果還簡單”。

這次由裡奇操盤的“神操作”,讓菲布羅一躍成爲國際上重要的原油供應商,也讓裡奇聲名鵲起。

後來裡奇回憶說,當他興沖沖準備從老闆那領取100萬美金獎勵時,卻被拒絕了。這件事導致了他和菲布羅之間關係破裂,成爲他另起爐竈的契機。

當然,這也許只是裡奇出走的一個藉口,裡奇的翅膀早就硬了。

1973年11月,裡奇和搭檔格林合夥成立了馬克·裡奇AG公司(以下簡稱“AG”),並巧妙地把公司註冊地設立在瑞士楚格州,這裡安全私密,對個人財產的保護性極高。

AG成立後,裡奇做的第一件事是動手開挖——把菲布羅公司顧客名單裡的顧客都搶過來,從石油、穀物、金屬到其它日用品生意,一個都沒放過,把老東家逼入絕境。

第二件事,仍然是動手開挖。裡奇從菲布羅重金挖來不少前同事,然後在公司內部用高薪重獎刺激,AG的工作強度“比投行還高3倍”,但金錢的誘惑讓所有人心甘情願賣命。基層員工巴不得上級領導多抽點時間陪家人,這樣自己就能趁此機會取而代之。

規則,從來不是爲裡奇這種人設定的,全世界哪個國家最不太平,AG就跟哪個國家做生意。

他突破了各種政治和道德的阻礙,無視聯合國的禁令,從低油價的蘇聯倒出大批原油,賣到種族隔離期間的南非,又以中間人的身份安排白糖換原油的交易,無視美國的制裁把白糖賣到古巴。

1980年,AG的營業額達到150億美金,但真正驚人的是淨利潤:70億美金。

1981年爆發的“伊朗人質危機”,開啓了美國對伊朗的制裁,政府禁止美國公司和個人,與伊朗做生意。

早在1974年,裡奇就與伊朗政府暗通款曲,他用軍火從伊朗換購了大量石油。因此,禁令不僅沒嚇住他,反而讓他更興奮,這次他又可以利用“禁貿”的機會從伊朗大賺一筆。

爲了避免遭到監管,馬克·裡奇必須繞過美國從伊朗買石油。他首先通過名下在瑞士的公司從伊朗買下石油,然後轉賣給兩家美國公司——休斯敦石油公司和西得克薩斯石油公司。這筆2億美元的石油購買資金,最終通過他在蘇黎世、巴黎、倫敦的銀行戶頭流向伊朗。

休斯頓石油公司和西得克薩斯石油公司拿到石油後,開始在美國對敲轉手,油價被倍數擡高,這樣,不管是AG,還是休斯頓石油或者西得克薩斯石油,都能狠賺一筆。

在這之後的十多年裡,伊朗一直爲馬克·裡奇供應石油。但裡奇一直覺得自己是在搞國際慈善公益:

“我們買來石油,負責運輸,然後賣掉。伊朗人沒辦法自己做這些事,而我們能夠做到。”

在裡奇的眼裡,就沒有不能做生意的國家。

他像是美國的剋星,美國跟誰關係不好,他就上趕着給誰送錢。

美國政府當然大爲光火,雖然裡奇總是能鑽個空子打個擦邊球,但常在河邊走,不溼鞋是不可能的。1982年,裡奇被盯上了。

這一年,美國聯邦法院對AG旗下的AG國際美國分公司的18位經理人發出傳票,但裡奇對一切無動於衷,依然保持着公司每日的運營,並拒絕接受美國陪審團的傳喚。

1982年9月,聯邦法庭以蔑視法庭罪,指令裡奇限期遞送陳述文件,或者選擇支付每工作日5萬美元的滯延罰金。

當罰金累積到1900萬美元時,裡奇來了一招“偷天換日”。他把AG國際賣給了一家叫克雷倫敦的公司,但這家克雷倫敦公司,從僱員、地址、董事會都與AG國際一模一樣。

換皮操作後,AG國際就此不復存在,聯邦法院“告無此人”。

1983年,聯邦檢察官又再次控訴馬克·裡奇多宗罪狀,包括敲詐勒索、偷稅漏稅以及在人質危機期間與敵國進行交易等51條罪狀,如果這些罪名成立,裡奇將被判處325年監禁,牢底坐穿。

爲了躲開特工們的追捕,裡奇在抓捕令生效前兩天從美國逃到了瑞士,人在瑞士,他堅稱自己無罪,AG是成立在瑞士的公司,美國法律管不着,他更無須迴應這些莫須有的指控,並公開聲明放棄自己的美國公民身份。

裡奇還坐得住,但瑞士政府坐不住了。

雖然裡奇還不是瑞士公民,卻是瑞士的納稅大戶。17年來,他在瑞士楚格州設立了33家公司,爲楚格州創造了鉅額稅收。

瑞士駐美國大使當即向美國國務院遞交了抗議書,聲稱美國政府的訴訟是對瑞士經濟的威脅,並譴責美國是在勒索裡奇,瑞士政府甚至還派出兩名律師前往美國交涉。

楚格州州長說得很直白:“我們不想失去裡奇或其他類似他這樣的人,他們對瑞士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這就是金錢的力量,在瑞士的保護下,裡奇逃過了美國政府對他的一切控告。

【5】

其實在美國,政府對裡奇也是“兩幅面孔”,一邊在法庭上“追殺”裡奇,一邊又和裡奇打得火熱。

通過裡奇的公司,美國農業部把大麥小麥賣給其他國家,起碼從中獲利了1億美元;美國造幣廠從裡奇新成立的克雷倫敦公司購買了價值3000萬美元的鎳、銅和鋅;美國內政部還允許裡奇投資4500萬在新開發的維爾克羣島設立氧化鋁工廠。

在後來的披露中,裡奇能逃過指控,有一大部分原因是來自布什家族的庇護。

裡奇的大部分金屬交易,都是通過布什的弟弟普雷斯科特在運行。在違反美國對伊朗的石油禁令期間,他通過布什家族、國防部長切尼及其同盟公司賺取到數億美元。

因此在老布什就職總統的時候,對裡奇經以色列運往伊朗的武器換石油交易,沒有采取任何處置。

當前蘇聯風雨飄搖、金融系統崩潰之時,布什家族和裡奇聯手運作,通過內幕交易等方式從前蘇聯轉移了過萬億的盧布,並在世界各地的25個賬號內洗白了這筆錢。

即使是克林頓簽署的那份特赦令背後,也很難排除金錢作祟的因素。

曾在1992年至2000年間,裡奇的前妻丹妮絲對克林頓所在的民主黨捐款100多萬美元,其中32萬美元捐給希拉里競選參議員,但這只是外界看得到的數額。

衆多打點出去的真金白銀,保障了裡奇最終能有驚無險地從事着遍及全球的黃金走私生意,石油運輸被僞裝成日用品貿易、核彈銷售被僞裝成金屬交易、還有大量和恐怖分子極端組織的黑市交易。

從紐約的交易所到倫敦的銀行,從俄羅斯的鎳礦到馬來羣島的錫礦,裡奇沉溺在這場巨大的商業遊戲中,全世界的政客、恐怖分子、黑社會、軍火商都是他的“座上客”,他的一通電話,就能立刻聯絡到幾乎所有駐外使節和能源部長。

哪裡有危機,哪裡有戰爭,哪裡就有裡奇。

據說曾有名新職員向裡奇討教生意經,裡奇隨手拿起桌上一把小刀,一根手指放在刀刃上滑動着說:

“每天都走在刀尖上,最重要的是不掉下來。”

這個爲了躲避納粹追殺逃難到美國的猶太男孩,童年時因爲總是換學校而沒有朋友的男孩,因爲貧窮而不得不在課餘時間當卡車司機、夜裡也要打工賺學費的男孩,最終在劍走偏鋒之下,成了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之一。

富豪榜單從來沒把裡奇放進去,因爲他們無法估算這些刀尖舔血的生意到底給他帶來了多少財富。有私人機構評估了一番,給出了一個很難認定準確程度的數字:淨資產100億美金。

【6】

裡奇帶來的“裡奇效應”如風暴席捲整個商界,一些本就不安於本分的後輩恍然大悟:原來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法律就是用來鑽空子的,生意居然還可以這樣做。

於是,全世界各地都涌現出裡奇的門徒,他們迷戀裡奇的交易風格,並聚集在一個極端私密的非正式石油交易商網絡。裡奇也對他的門徒們進行資助,還對已經建立起店鋪的貿易商進行培訓。

這些“裡奇男孩”也把公司設在瑞士,他們不擁有也不運營煉油廠,只是從生產商那裡買入石油,然後高價賣出。

每當一些石油供應國出現政治不穩定,他們便趁虛而出,比如赤道幾內亞和蘇丹,動亂的環境讓傳統石油公司不敢涉足,“裡奇男孩”們一擁而上迅速瓜分。

又比如,他們還擅長借錢給急缺資金的公司,換取低價收購這些公司貨物的權利。這也是跟祖師爺學的:AG曾向秘魯第二大鋅礦開採公司貸款4000萬美元,條件是買斷其6年的鋅和其他礦物收購權。

從1993年開始,裡奇陸續將自己所持的AG股份賣還給公司,隨後AG被裡奇之前的助手們接盤,更名爲嘉能可。

新生的嘉能可依然承襲了裡奇的風格。去年3月,倫敦金屬交易所期鎳價格出現異常暴漲,最大漲幅接近250%。我國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鎳鐵生產商青山集團慘遭逼倉,市場盛傳這可能就是嘉能可的手筆。雖然嘉能可矢口否認,不過大家還是認爲嘉能可即使沒有直接參與這輪逼空,也是這一波行情的間接參與者。

2001年,裡奇又賣掉了名下的投資公司,正式隱退。至此,剩餘的人生裡,裡奇最大的任務就是花錢。

從瑞士到西班牙,從英國到美國,老裡奇買下各種豪華別墅,然後在全世界的別墅裡擺滿了頂級藝術珍品。他喜歡打華麗的領帶,抽古巴雪茄,擁有一整個船隊的油輪,每天的日常就是會見各國退休的政客,欣賞頂尖藝術家們的表演。

但大佬,不是沒有心碎時刻,在美國已經聲名狼藉的他,從1983年之後再也沒回過美國。當父親和女兒陸續在美國去世時,他能做的也只有在電話裡道聲永別。

當失去比得到的更多,裡奇才反思金錢帶給他的到底是什麼。

老年的裡奇開始把大量精力和三分之一的財富傾注在以色列,在以色列蓋醫院、蓋學校,一捐就是十億美金量級,幫助成千上萬深陷困頓的猶太人脫離困厄。

爲什麼?可能因爲他是猶太人,他從來沒愛過美國,愛猶太人共同的家園勝過一切;可能因爲想到了自己童年時的悲慘逃亡和移民美國後格格不入的生活而無法釋懷,從而更感同身受;可能只是因爲年輕時賺了大量不擇手段的金錢,年邁時散盡千金找點兒慰藉。

很難用“好壞”評價裡奇,他是美國人眼裡的惡棍,卻是以色列人心中的偉大人物。

2013年,78歲的裡奇在瑞士離世,葬於以色列,結束了充滿紛爭的一生。

在裡奇的官方傳記,結尾是這樣一句話:

“馬克·裡奇,一位出色的滑雪者以及藝術贊助人。”

【參考資料】

[1]《石油之王:馬克裡奇的秘密人生》華夏出版社 丹尼爾·阿曼恩

[2]《美國傳奇罪犯引領國際石油走私網 獲克林頓特赦》商業週刊 徐海靜

[3]《馬克·裡奇的嘉能可“帝國路”》國際金融報 唐逸如

[4]《悼念馬克裡奇》經濟學人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