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甸甸的後備箱,是鄉愁更是幸福

今天是正月初六,春節假期接近尾聲,回家過年的人也即將踏上歸程,一年一度的後備箱大賽又開啓了。近日,女子返程被父母塞200斤年貨登上熱搜。據媒體報道,2月13日,河南洛陽的謝女士一家回老家看望父母,返程時被父母塞了200多斤年貨,有家裡種的蘿蔔、白菜和麪粉、肉類、水餃等。另據潮新聞報道,家住杭州的李先生從老家金華返程,後備箱也被塞得滿滿當當:有母親做的臘腸、餛飩、糉子、糯米藕、芝麻糖,還有土燒的高粱酒兩壇、10多斤手炒的瓜子、現摘的草莓和蘿蔔等。有網友評論道,裝得下的是沉甸甸的美食,裝不完的是家人沉甸甸的牽掛。

愛如家鄉美食,一車溫馨滿載。或許這些家鄉美食並不值什麼錢,或許還會有人說,如今交通便利、運輸也方便了,把美食郵寄給親人不是更省事,也減輕了年輕人回程的負擔。話雖如此,但沉甸甸的後備箱滿載着的是親人間最質樸的愛意,這份情感表達是無價的,這份面對面的心意更是無法郵寄的。在新聞評論區,也有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的"後備箱"故事。每到這時,我們也總是被這份沉甸甸的愛感動,因爲它戳中了我們內心最溫暖和最柔軟的部分,有期盼與祝福,也有思念與牽掛。

古詩有云,"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世間最可貴的莫過於父母的恩情。節前遊子歸鄉,帶回家的是一年的收穫,更是一份團圓的期盼;短暫相聚後征途又起,返程的行囊很沉,卻永遠裝不完親人的牽掛與思念。一些家鄉土特產、媽媽牌手作,或許並不值什麼錢,但卻寄託了親人之間最真的心意與最暖的祝福,既有對兒女在外打拼不易的體恤,盡己所能幫襯一下,這樣的不吝付出彰顯了最樸素的父母之心;同時還寄託了新年新的期盼,是對下一次團圓的翹望,更是對新啓程也能有滿倉魚米歸帆的祝願。

家的溫暖,家的美食,總是最讓人懷念的。這些飽含着親人間善意與溫暖的食物,不僅是一種物質上的饋贈,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滋養。鄉愁是什麼,味蕾上的思念或許就是這種抽象情感最具象化的一種體現。知名美食紀錄片導演陳曉卿在一檔節目提到,自己當年北上讀大學就背了幾大箱家鄉的年糕,不管走多遠,家鄉的胃總是需要家鄉的美食來填滿,這也更像是漂泊在外遊子的一種精神安慰劑。滿載的後備箱,不僅能從物理上化解遊子們味覺上的鄉愁,同時,當我們品嚐這些家鄉美食的時候,還能在千里之外感受到親人的關愛與呵護,這更是一種強大的情感支撐,同時也時刻提醒着我們,家鄉還有最值得牽掛與惦記的親人,多一聲問候,多一些關心,行在當下,做在當前。

被塞滿的後備箱,一頭連着家鄉,一頭連着遠方,既飽含着父母的牽掛,同時也是拼搏遊子的無窮動力。藉由這座親情之橋,家鄉父母的牽掛有了寄託,而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能在平淡日常中時刻品味來自家鄉的幸福味道。這是親人之間的雙向奔赴與彼此支撐,更是"流動的中國"一種向上奮鬥的精神動力。

上游新聞評論員 龍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