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600億元 廣州“百千萬工程”一季度重點項目簽約

新快報訊 記者黃聞禹報道 2月26日,廣州市召開高質量發展大會“大抓產業發展,堅持項目爲王,加力提速推進實施‘百千萬工程’”主題研討活動。記者從大會獲悉,今年廣州將重點通過六個方面加力提速推進“百千萬工程”走在全省最前列,尤其是在產業支撐上,強調在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中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活動現場舉辦了“百千萬工程”2024年第一季度重點項目合作簽約儀式,總金額超600億元。另外,現場還舉行了銀企合作簽約儀式,農行廣州分行將在未來三年內爲廣州市“百千萬工程”項目提供超3000億元的信貸支持。

廣州市委副書記、市“百千萬工程”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陳向新表示,過去一年來廣州推動“百千萬工程”實現良好開局,2個區7個鎮57個村入選省首批典型縣鎮村,全市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縮小至2.09,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呈現新氣象、新變化,爲全市經濟總量邁上3萬億元臺階提供了有力支撐。

廣東省“百千萬工程”指揮辦專職副主任陳德忠指出,“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廣州產業“含金量”“含綠量”“含新量”顯著提升,支撐全市經濟總量邁上3萬億元新臺階的同時,通過產業有序轉移帶動清遠、梅州、湛江等地產業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在全省作了表率和示範,值得充分肯定。

今年是“大幹十二年、再造新廣州”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百千萬工程”的加力提速之年。陳向新介紹,廣州將把“百千萬工程”融入全市高質量發展大局一體謀劃推進,以產業發展爲支撐,以項目建設爲抓手,推動各項工作走在最前列,並重點在任務進度、產業支撐、項目建設、城鄉建設、改革創新、支撐保障六個方面加力提速。

新快報記者留意到,在任務進度上,廣州將按照“三年目標兩年幹成”的目標,制定和實施年度工作任務,完善相應考覈指標體系,確保今年“初見成效”。在產業支撐上,聚焦新質生產力,提出加快推動傳統產業更好“活”起來、新興產業真正“強”起來、未來產業加快“立”起來,在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中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此外,在城鄉建設上提出以辦好“十五運”爲契機,全域推進城市有機更新,開展城市品質提升行動,打好城中村改造攻堅戰。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

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要運用好數字農業技術

如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全省農業高質量發展,加力提速“百千萬”工程建設?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認爲,“關鍵還是要抓科技創新。”他進一步說道,首先是要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種源的創新發展,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目前,我國自主選育的農作物品種種植佔到了95%以上。基本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但有些品種、有些領域和有些環節與國外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羅錫文舉例說,比如我們生豬繁殖的效率、飼料轉化率和奶牛年產奶量都只有國外先進水平的80%左右,所以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首先要打好種業“翻身仗”,着力攻克核心種源“卡脖子”技術。

羅錫文表示,總體而言,廣州和廣東的種業創新在國內處於前列,特別是在水稻、蔬菜、生豬和家禽育種方面。“但要進一步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還要運用數字農業技術。”他再次舉例道,2021年在廣州增城水稻無人農場中,早稻種植的優質絲苗米畝產達到了662.29公斤,比農民常規種植的產量高出了32個百分點,說明了人不下田也能種地,也能種好地。

如何用好數字農業技術?羅錫文認爲,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快推進智能農機和智慧農業的發展,在這方面廣州要爭取在全省中走前列;二是要推進丘陵山區小型機械發展,加大耕地宜機化改造力度,加強農機農藝融合;三是補齊蔬菜、水果生產和畜禽水產養殖的短板,培育適應機械化生產的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