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做惡夢恐是這重病警訊 中年男尤需注意

做夢很常見,但頻繁的惡夢可能是健康警訊。( 示意圖/ Shutterstock )

做夢很常見,但頻繁的惡夢可能是健康警訊。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子刊近來一篇大型追蹤研究顯示,每週至少做1次惡夢的中年人,日後認知衰退的風險是他人的4倍;常做惡夢的年長者,也更易走向失智。

夢境時好時壞,國際夢研究學會(IASD)指出,幾乎每個人都曾經做惡夢,大約5~10%的成人每月會做1次或以上的惡夢。

●夢具有療愈功能 但常惡夢須警覺

夢是有療愈功能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神經科學暨心理學教授沃克(Matthew Walker)在著作《爲什麼要睡覺?》提到,在快速動眼期做夢時,正腎上腺素(與壓力相關的物質)會停止釋放,因此即使做惡夢,人們都是在一個安全的夢境環境裡重新處理不愉快的記憶,而不被情緒包袱拖累;在此無聲的重新整理後,隔日起牀,或許對前一天發生的事情就不那麼生氣難過了。

不過,如果惡夢頻率高,有可能是健康亮紅燈,近來就有研究顯示可能是認知功能衰退的徵兆。

●惡夢纏身 可能是前額葉退化

英國伯明翰大學人腦健康中心博士歐泰庫(Abidemi Otaiku)近來在《刺胳針》醫學期刊子刊《電子臨牀醫學》的研究,以3份美國的社區追蹤調查資料作爲基礎,分析600名中年人以及2,600名老年人的惡夢頻率與認知功能變化,平均追蹤期長分別爲9年及5年。

這羣人最初的認知功能正常,但隨着時間過去,惡夢頻率不同的人出現不同的認知功能變化:

1. 中年族羣(35~64歲):每週至少做1次惡夢的人,日後認知衰退的風險是其他人的4倍,男性風險較高。

2. 老年族羣(79歲以上):每週至少做1次惡夢的人,日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是其他人的2.2倍,男性風險較高;男性失智風險高達他人的5倍,女性僅1.41倍。

即使以統計方法排除本身有社會心理壓力、憂鬱焦慮、失眠等問題帶來的影響,也剔除一開始可能就有輕度認知障礙、或後來出現巴金森氏症的人(這些徵狀被認爲可能與失智症有關),仍舊看見惡夢頻率與認知功能衰退有關。

歐泰庫在論文中解釋,失智症出現前的頻繁惡夢,可能源於大腦前額葉的神經退化,這使人在做夢時更易有負面情緒,清醒時也容易出現憂鬱症狀。過去就有研究觀察到,愈常做惡夢的人大腦神經退化愈嚴重,前額葉灰質和白質萎縮較甚。

「這個研究結果很重要,因爲很少有失智風險指標症狀能在中年階段就被發現。雖然還需要更多實證確認這些關聯性,但我們相信不好的夢可以是一種有用的方法,有助辨識失智高風險族羣,並擬定策略延緩發病。」歐泰庫表示。

英國阿茲海默研究所轉譯科學負責人康乃爾(James Connell)接受《今日醫學新聞》訪問時也贊同,他認爲臨牀醫師可關注患者做惡夢的情形,作爲評估預後及臨牀醫療的參考。當病人提到反覆出現強烈且負面的夢境,醫師可以進一步詢問患者過去是否有經歷過創傷、工作或家庭中是否遭遇壓力等,解決惡夢根源有助緩解心理不適,促進健康老化。

●充分深睡,健康老化

就推估比例來看,做惡夢的人並不少,歐泰庫坦言,做惡夢可能源於壓力、焦慮或低迷情緒,許多人可能一生都有這樣的傾向。因此,他認爲「因爲潛在性失智症而做惡夢的人,其實可能只有小部分」。

但無論如何,睡不好,經證實會增加未來走向失智症的風險。

「惡夢可能代表心理壓力,但也可能是生理性睡眠中斷的一部分,像是低氧、睡眠週期被中斷等不僅使人更易勾起惡夢,而且還阻止了慢波或深層睡眠的發生,」美國加州太平洋神經科學研究所大腦健康中心主任梅洛(David A.Merrill)在《今日醫學新聞》訪問時表示,身體及大腦均需要在深度睡眠階段休息及恢復,此刻名爲膠淋巴系統的大腦清道夫最爲活躍,有助清除腦中代謝廢物(包括與失智症有關的β類澱粉蛋白等),因此持續的、高品質的睡眠是讓大腦健康老化的重要保護因子。

文章來源: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