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談未來科技:AI在醫療、材料、腦科學等領域發揮巨大作用

《科創板日報》6月4日訊(記者 陳美)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的濃厚氛圍中,近日未來科創家共創會在上海舉辦。本次會議圍繞“科技、產業、資本”循環展開,首場圓桌論壇聚焦科技創新,由從事腫瘤微環境細胞代謝重編程及抗腫瘤藥物研究工作的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校友會(籌)常務副秘書長陳子琦博士主持,邀請藥學、神經科學、外科手術和材料智能領域的四位頂尖專家,共話學科交叉融合與技術創新發展。

現場,四位在藥學、神經科學、外科手術和材料智能領域的頂尖專家——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的林厚文教授、中國科學院腦智卓越創新中心的陳躍軍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的周光文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所的劉建軍教授,就當前科技發展的熱點與挑戰進行解析。

在探討AI技術於醫院的應用時,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臨牀藥學院院長、附屬仁濟醫院藥學部主任林厚文教授指出,當前醫院對AI技術需求迫切。以仁濟醫院爲例,AI可以從智能醫囑審覈與精準用藥決策,全程化藥學監護與不良反應預警,複雜疾病藥物治療管理與健康干預等方面顯著提升合理與安全用藥水平,通過融合多組學技術結合循證藥學方法,以及藥物真實世界數據,能系統評價基於醫療大數據的用藥方案。

在人才培養層面,臨牀藥學院構建以臨牀應用爲導向的教學體系,將AI技術融入教學,致力於培養既精通藥學知識,又能運用AI從真實世界數據提取循證證據、攻克複雜用藥難題的複合型人才,推動AI與醫療深度融合 。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前沿基礎研究部主任劉建軍教授開發的材料智能實驗室實現了計算、製備、檢測閉環。針對機器學習所需大數據與實驗室高成本的矛盾,他提出從算法層面突破。通過數據與知識聯合驅動、遷移學習等方法,降低對數據量的依賴,提升模型泛化能力,推動材料科學研究向智能化邁進。

上海市肝病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普外科主任周光文教授首創的甲狀腺和甲狀旁腺人工智能診療系統,憑藉海量數據和頂尖專家經驗,實現了95%的高識別率。他強調,AI在基層醫療場景中能優化醫生工作流程、提升患者管理效率,但只是賦能工具,無法替代醫生的專業判斷與人文關懷。AI與醫生的協同合作,將推動基層醫療水平向一線看齊。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研究組長、高級研究員陳躍軍教授在神經系統疾病創新療法領域取得突破,將多巴胺神經元純度大幅提升。他分享了科學家創辦企業參與成果轉化的經驗,指出科學家創業能確保技術領先,但需補足商業化生產與監管流程等方面的知識短板,通過與產業界合作,推動細胞藥物從實驗室走向臨牀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