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發現了一堆1600萬年前的石頭

來源:快科技

“嫦娥四號”着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3月21日2時、3月20日17時09分結束第28月晝工作,進入月夜休眠。

截至目前,嫦娥四號、玉兔二號已在月面生存了808個地球日,其中玉兔二號本月晝行駛約30米,累計行駛里程682.77米。

科研人員通過系統分析嫦娥四號獲取的探測數據,取得一系列有關着陸區礦物成分、地形地質演化歷史、月壤太空風化程度和淺層地下結構等方面的科學成果。

科研團隊通過分析巡視區石塊的光譜特徵,推斷石塊很可能源自古老的芬森撞擊坑,是新鮮出露的撞擊坑濺射物。

定年結果揭示,這些石塊已在月表存在了大約1600萬年。

這些石塊由芬森撞擊坑濺射過來後原本埋藏在月壤之中,後期由於織女撞擊坑濺射物的撞擊挖掘作用而暴露在月表。

多項研究揭示,嫦娥四號着陸區被35億年前形成的芬森撞擊坑的濺射物覆蓋。這些濺射物經歷長時間的演化後,形成了一層大約12米厚的細粒月球土壤。

玉兔二號在第13月晝期間發現的石塊,主要分佈在一個撞擊坑的周圍,總體密度隨着距撞擊坑坑沿距離的擴大而逐漸降低,且部分石塊沿特定方向呈鏈狀分佈。

持續不斷的(微)隕石撞擊和晝夜溫差引起的熱脹冷縮,導致月表出露的石塊在幾千萬年內便逐漸破碎消失。周圍留存的大量石塊說明,撞擊坑比較新鮮,這些石塊的出露時間比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