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號再創中國航天的世界紀錄

“嫦娥六號返回器攜帶人類首份月球背面樣品,精準着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了‘三大技術突破’和‘一項世界第一’。”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卞志剛6月27日向媒體介紹,“這是一次創新之旅。嫦娥六號任務是中國航天史上迄今爲止技術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測任務,突破了月球逆行軌道設計與控制技術、月背智能採樣技術、月背起飛上升技術,實現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動採樣返回,再次創造了中國航天的世界紀錄。”

當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卞志剛介紹了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有關情況,並與工程相關專家一起答記者問。

“月球背面和正面的月壤不太一樣”

嫦娥六號任務總設計師胡浩在發佈會上透露:“我們在採樣過程中就感覺,月球背面和正面的月壤不太一樣。正面的月壤比較細膩、鬆散,背面的狀態似乎不太一樣。”他表示:“我們有更高的期待,希望科學家們有新的發現。”

嫦娥六號任務副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春來介紹,迄今爲止,人類採集的10多份月球樣品,包括嫦娥五號樣品,都是在月球正面採到的。“也就是說,以往採集的樣品,我們只認識到半個月球。”他表示,嫦娥六號首次實現月球背面樣品採集,有望爲研究月球的二分性、完整了解月球的歷史提供機會。

南極-艾特肯盆地是現在發現的月球上最大、最深、最古老的盆地,研究這裡的地質構成、物質組成、演化歷史,有助於瞭解月球甚至地球早期的地質演化歷史。李春來說,嫦娥六號採樣點位於巨大的撞擊盆地裡,這裡受到早期撞擊事件的拋射,很可能可以挖掘到深部物質,甚至採集到月幔的樣品,這將爲了解月球內部結構和物質成分提供寶貴數據。

“沃爾夫條款”無法阻礙中國航天快速發展

有來自法國新聞社的記者在發佈會上向卞志剛提問:美國法律禁止美國和中國開展太空領域合作,您對此有什麼評論和看法?美國科學家是否會參與研究嫦娥六號採回的月球樣本?

卞志剛表示,在同美方開展航天領域合作交流方面,中國一直持開放態度,曾經與美國建立過地球科學、空間科學的航天合作工作組,也曾與美國政府建立民用航天對話機制。應美方要求,我國還建立了中美火星探測器軌道數據交換機制,便於雙方共同對探測器碰撞風險進行評估,以保證雙方的火星探測計劃能順利、持續進行。中美航天合作的障礙根源還在於美國“沃爾夫條款”這樣的國內法,阻礙了中美航天合作。

“中國航天創建以來,60多年取得了大量成就。”卞志剛說,“中國航天的成就是中國人憑藉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實現的。‘沃爾夫條款’阻礙了中美兩國正常的航天交流,但無法阻礙中國航天快速發展的步伐。”

“中國航天計劃一直是以和平利用的目的來開展,態度是開放包容的,我們熱切希望開展平等互利的合作。”卞志剛表示,“如果美方真的希望能跟中國開展正常的航天交流,他們應當採取切實的措施清除障礙。”

“未來十年我們還會在這兒有若干次新聞發佈會”

“我想在未來十年時間裡,我們可能還會在這兒有若干次的新聞發佈會。”卞志剛說。他介紹,未來一段時間中國深空探測主要將聚焦月球探測、行星探測兩個方面。

他說,在月球探測方面,嫦娥六號任務順利完成後,會有嫦娥七號、嫦娥八號任務。嫦娥七號的任務主要是對月球南極部分的資源做勘察,嫦娥八號將對月球資源的原位利用開展技術驗證。後續我國還將跟國際同行一起共商共建國際月球科研站,共享、共用月球探測成果。

在行星探測方面,我國已批准4次行星探測任務,計劃在10年至15年內完成。其中天問一號任務已經於2021年取得圓滿成功。

卞志剛透露,天問二號任務準備在2025年前後實施,主要目標是小行星探測,將瞄準一顆近地小行星進行伴飛並取樣返回。天問三號任務計劃在2030年前後實施,將前往火星採集樣品並帶回地球。天問四號將開展木星系探測任務,也計劃在2030年前後實施。“天問三號和四號的任務現在都在加緊關鍵技術攻關,細化論證實施方案。”他說。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