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號標誌性成果亮相

剛剛結束了53天月背之旅的嫦娥六號返回器,已運抵北京並“開箱取寶”。

嫦娥六號任務有哪些創新之處?探測器在月背收穫如何?國際載荷帶回了哪些“紀念品”?國家航天局等單位在6月27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給出答案。

創新:實現“三大技術突破”和“一項世界第一”

5月3日,長征五號遙八運載火箭成功將嫦娥六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之後歷經地月轉移、近月制動、四器兩兩分離、平穩落月、鑽表取樣、月面起飛、交會對接、樣品轉移、環月等待、月地轉移、再入回收等11個階段53天的挑戰,嫦娥六號終於滿載成果返回地球。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卞志剛介紹,嫦娥六號任務是中國航天史上迄今爲止技術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測任務,實現了“三大技術突破”和“一項世界第一”。即,突破了月球逆行軌道設計與控制技術、月背智能採樣技術、月背起飛上升技術,實現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動採樣返回,再次創造了中國航天的世界紀錄。

嫦娥五號任務是在月球正面採樣返回,嫦娥六號任務則是在鵲橋二號中繼星的支持下,實施月球背面採樣返回。應對新挑戰,嫦娥六號任務總設計師胡浩介紹,作爲嫦娥五號的備份,嫦娥六號的生產時間比較長,執行任務之前,科研人員對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進行了深入梳理,使整個系統能夠更健全、更健康、更可靠。此外,科研人員在較短時間內從頭開始研製了鵲橋二號中繼星,並克服困難,開展了大量試驗和驗證工作。

今年是探月工程實施20週年。20年來,在工程領導小組各單位大力協同下,全線強化使命擔當,“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實現連戰連捷。卞志剛表示,匯聚全國數千家單位、數萬名科技工作者,探月工程形成重大科技工程實施的成功模式,走出了一條高質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測之路。

探秘:傳回科學數據“大禮包”

此次一同“搭車”月背旅行的,還有來自歐空局、法國、意大利、巴基斯坦的4臺國際科學載荷。

5月8日,在嫦娥六號探測器實施近月制動後,巴基斯坦立方星成功分離,拍攝併成功回傳了月球影像圖;5月10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向巴方交接了立方星數據。

其他3個國際載荷,則在嫦娥六號着陸月球后順利開展工作。

其中,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狀態正常,法國氡氣探測儀在月面工作時間達32小時,歐空局月表負離子分析儀在月面工作3小時50分鐘。

“這幾臺國際載荷工作都非常出色。”國家航天局國際合作司負責人劉雲峰說。

後續:開展多種形式航天國際交流合作

劉雲峰介紹,國家航天局先後制定了月球樣品管理辦法和月球樣品及科學數據的國際合作實施細則,詳細公佈了月球樣品研究的申請流程和開展月球樣品國際合作的具體信息。“中方歡迎各國科研人士按照有關流程提出申請,共享惠益。”

嫦娥六號任務順利完成之後,嫦娥七號、嫦娥八號正在按計劃推進。嫦娥七號任務主要是對月球南極部分資源做勘察,嫦娥八號將對月球資源的原位利用開展技術驗證。“嫦娥七號任務中,已經遴選了六臺國際載荷。去年發佈了嫦娥八號任務國際合作機遇公告,向國際社會提供約200公斤的載荷搭載空間,迄今已經收到了30餘份合作申請。”劉雲峰說。

在國際月球科研站項目中,國家航天局已經與10多個國家簽署了合作協議。目前中方正在制定可研工作,將與合作伙伴一起就未來項目的任務、項目設計、聯合實施和科學數據共享等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

深空浩瀚無垠,人類求索無限。卞志剛說,後續嫦娥七號、八號,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二號、三號等任務正在按計劃推進,我們期待與更多國際同行攜手,深入開展多種形式的航天國際交流合作。

(綜合本報和新華社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