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汽車,迷失新能源

近日,“魏牌CEO手撕華爲餘承東”喜提新浪熱搜。

表面上看,這是一場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新能源汽車技術路徑之爭,但當戰火蔓延到公共輿論場,當事人又是身居高位,爲企業站臺的CEO,以他們爲主場的微博口水仗,很難不被賦予更多公關涵義。

7月4日,華爲常務董事、終端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餘承東在夏季新品發佈會上帶來華爲加持下的新勢力品牌AITO旗下問界M7。

餘承東本人爲這款產品瘋狂打Call,不僅在微博上直言“增程模式下目前最適合的新能源車模式”,甚至在發佈會上放出“全世界所有的高端車豪華車以及MPV車型,在舒適性方面都無法和問界M7相提並論”的豪言。

這款產品連帶華爲的造車佈局也牽動各大汽車、科技、互聯網媒體的神經,儘管餘承東呼籲業內共同做大新能源車蛋糕,但其對增程模式的力挺,不免引得在新能源領域下場更早,走混動路線卻銷量慘淡的長城汽車旗下WEY(魏牌)CEO李瑞峰不悅。

江湖上,餘承東素有餘大嘴的綽號,初涉新能源汽車領域,餘承東對自家產品和路線的安利也在意料之中,但出人意料的是,魏牌反手開撕。

億歐汽車認爲,儘管二者在動力技術路徑上存在差異,但同爲新能源汽車品牌,在燃油車仍然佔據主流市場的當下,二者大體上歸屬於同一陣營。魏牌CEO李瑞峰在微博上怒懟餘承東,很有可能“表面上針鋒相對,實則是在調情”。

當#魏牌CEO李瑞峰“手撕”華爲餘承東#登上微博熱搜榜,當汽車、科技、媒體圈裡掀起對於增程和混動的討論熱潮,當華爲爲問界M7發佈掀起的熱度延續,魏牌也以“手撕華爲”的方式實現破圈。這場論戰已經以魏牌和華爲的共贏收場。

而#魏牌CEO開撕華爲餘承東#的背後,也反映出魏牌及其背後的長城汽車,在新能源汽車大幅崛起時,難以跟上發展步伐的深層焦慮。

SUV霸榜中國,皮卡圈粉第三世界

長城汽車誕生於1984年,但其改姓“魏”,要追溯到1990年。

彼時長城汽車廠坐落在保定城南的南大園鄉,企業只有60多名員工,並且負債累累。不過當時年僅26歲的魏建軍(今長城汽車董事長、執行董事)看好汽車產業的發展前景,毅然決定承包汽車改裝業務長城工業(長城汽車前身)。

1991至1995年,是長城工業實現早期資本積累的階段,但真正讓長城工業在汽車行業一戰成名,是1995年魏建軍做出生產皮卡的決定。

當時的魏建軍看到,美國、歐洲、東南亞等國家的皮卡普及程度非常高,車型也時尚大方。而國內的車企都在轎車上花功夫,無暇顧及皮卡這樣的“邊緣產品”。魏建軍判斷,如果生產一款10萬元上下,質優價廉皮卡車,在中國市場一定很有潛力。

和多數民營車企一樣,長城皮卡在研發初期,只能借鑑國外產品的造車技術。長城選擇豐田Hilux作爲重點研究對象,1996年3月5日,長城的第一款皮卡——迪爾正式下線。

6萬元左右的定價,讓迪爾很快以高性價比碾壓其他品牌的皮卡車型,不僅如期在中國市場表現優異,甚至拿到了伊拉克等國家的海外訂單。1998年,迪爾拿下全國皮卡銷量冠軍,也揭開了長城主導皮卡市場22年的序幕。

之後,長城接連用賽鈴、塞酷等“賽字輩”皮卡,以及與博世聯合在動力系統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風駿系列皮卡,接連在中東、非洲、意大利、烏克蘭、東歐以及智利等南美國家收穫不俗的反響。

圖:長城皮卡風駿7在烏克蘭上市

新聞聯播上,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軍隊衝突報道中,收穫最多鏡頭的往往是民兵乘坐的長城皮卡;長城皮卡還在2008年結緣古巴,在古巴收穫中國皮卡出口數量最大、金額最高的紀錄,古巴人甚至將長城皮卡印在自己的貨幣上。

憑藉皮卡的實力,長城汽車於2003年底在香港主板上市,成爲第一家在港上市的內地民營汽車企業。2004年,長城汽車進入中國企業500強。

儘管自家擅長生產皮卡,但魏建軍毫不掩飾自己對世界名車的青睞。據瞭解,魏建軍開的第一輛車是LADA,在當時國內實屬豪車。

魏建軍2005年曾帶領長城汽車員工參觀LADA品牌的擁有者——俄羅斯索克集團旗下的“Roslada”汽車裝配廠,雙方隨後商議長城以技術投資的方式,與索克共同組建長城SUV組裝廠,長城哈弗應運而生。

哈弗的出現拉開長城汽車進軍乘用車市場的序幕,長城汽車也實現了從單品到品類,從品類到品牌的進化,成爲第一個年銷量突破百萬的民營車企。

憑藉哈弗品牌,長城汽車在SUV市場逆襲成爲絕對霸主的地位,哈弗H6也連續幾十個月穩居中國SUV銷量第一,單車月銷量最高超過8萬輛。

此後,長城汽車陸續推出多個獨立品牌,汽車“新四化”浪潮也催生了長城汽車新的發展目標。長城汽車順勢而爲提出乘用化、智能化、網聯化、定製化和清潔化“五化”生態目標,

一路走來,長城皮卡以差異化的定位、親民的價格和不斷優化的性能,在市場獲得優異的表現。它也與吉利汽車和比亞迪一道,坐穩燃油時代三大自主品牌的交椅。

但不斷變化的時代和環境永遠不會給任何企業以安全感,長城汽車也不可避免地被捲入新一輪新能源汽車的競爭浪潮裡。

電動化非常努力,銷售業績增長乏力

2022年的汽車武林,風雲際會。可同爲自主品牌,長城汽車望向遙遙領先的比亞迪和厚積薄發的吉利,心裡或許不是滋味。

2022年上半年,長城汽車旗下新能源汽車銷量爲6.36萬輛。

作爲對比,比亞迪同期的新能源汽車銷量爲64.1萬輛,同比增長315%,以超出特斯拉7.6萬輛的成績,成爲全球市場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

而作爲和長城汽車在燃油車市場競爭多年的吉利汽車,旗下吉利、幾何、領克、極氪、睿藍五大品牌的新能源累計銷量也達到近11萬輛。該公司6月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甚至達到23.4%。

爲了加速適應當前汽車產業競爭格局,長城汽車很快形成了哈弗、WEY(後稱“魏牌”)、歐拉、長城皮卡和坦克五大整車品牌矩陣,同時正在孵化全新品牌沙龍。其中,歐拉作爲新能源品牌定位純電動車市場,而魏牌則專注於混動領域。

爲了扛起長城汽車混動重任,魏牌近年來陸續推出摩卡、瑪奇朵、拿鐵三款SUV。

在技術上,魏牌瑪奇朵DHT-PHEV的NEDC百公里油耗低至0.8L,最低荷電狀態下油耗也僅爲4.4L,遠超一衆增程動力對手。

從性能指標上來看,魏牌着實不弱。此外,長城汽車在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技術領域——動力電池,也擁有蜂巢能源,可以提供業內先進的動力電池方案。

常規動力電池之外,蜂巢能源在高速疊片電池、無鈷電池等一系列獨家專利電池技術領域,均在世界範圍內處於行業領先水平。可以說,在新能源汽車動力領域,長城汽車把技術拿捏得死死的。

而在管理上,長城汽車也進行了組織架構上的變革——從2020年7月開始,推出輪值總裁制度。輪值總裁制度在中國最早應用於頭部互聯網科技公司,是爲了打造多元化、優勢互補的高管團隊,形成“強後臺、大中臺、小前臺”版本靈活的組織機制。

在魏建軍看來,制度變革是實現長城汽車向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轉型的重要一步。在此之前,長城汽車總裁一直由王鳳英擔任。施行輪值總裁制度之後,曾執掌多年帥印的王鳳英雖然仍擔任長城汽車總裁一職,但實際上已退居幕後。

如此努力之下,長城汽車旗下新能源品牌的市場表現卻一直不盡人意。

可以看出,哈弗品牌、坦克品牌和長城皮卡,正努力擺脫疫情等客觀因素影響回彈銷量,經典品牌在疫情衝擊之後市場依然強勁。但新能源品牌,卻着實是長城汽車難以彌補的痛。

從2021年6月至今,魏牌一直徘徊在月銷量5000輛上下。儘管2021年12月達到近萬輛銷量峰值,但魏牌的銷量在2022年又持續走低,4、5月份的銷量僅爲2-3千輛左右。

而歐拉作爲長城汽車最主要的電動汽車品牌之一,2022年上半年共銷售新車5.9萬輛,同比增長僅爲12.5%,遠低於新能源汽車市場平均水平。

傳統燃油車企涉足新能源,快速搶佔市場是幸運,而水土不服則是常態。事實上,長城揹負了傳統燃油時代太多的歷史包袱,因爲過去的優勢,在新的環境之下如不順勢調整,則很有可能變成阻礙自己發展的劣勢。

事實上,在燃油時代遊刃有餘的長城汽車,還需要充分了解新能源時代的遊戲規則。

破新能源困局,開創比追隨有意義

2021年6月,魏建軍爲長城汽車立下Flag,要在2025年實現全球年銷量400萬輛,其中80%爲新能源汽車。

2021年,長城汽車總銷量爲128萬輛,其中新能源車型累計銷量約13.7萬輛。如要兌現承諾,長城汽車銷量還需要在4年內提升3倍,新能源車銷量提升24倍。目前看來,長城汽車的實力條件與預期增速仍相去甚遠。

億歐汽車認爲,在工廠裡“摸爬滾打”,靠技術起家的魏建軍,很可能忽視了市場給予的反饋。

據公安部公佈的2022年上半年數據,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機動車保有量達4.1億輛,平均每3.5個人,就擁有一輛車。而上半年新註冊機動車僅爲1657萬輛,新增僅佔據全部保有量約4.1%。

中國汽車市場已從增量時代進入存量市場。若想獲得新增市場,唯有去開闢藍海、挖掘全新的用戶消費空白,瞭解用戶的核心訴求,才能避免“閉門造車”。

新的消費空白,或許意味着汽車已經從單純的出行工具,一躍成爲具備多重功能的移動空間。算法定義汽車、軟件定義汽車、場景定義汽車、用戶定義汽車……到底是誰在定義汽車,是汽車轉型浪潮下值得反覆思考的問題。但絕沒有主流觀點是認爲是“動力定義汽車”。

電動時代,汽車產業的玩兒法變了。在燃油時代,裝配200馬力的發動機就能與180馬力一較高下,司機願意爲更強勁的性能買單。

而在新能源時代,願意爲電動汽車付費的不再是追求極致駕駛體驗的老司機。電動汽車已經用更高的自動化程度、更大的空間利用率和更加豐富的車載交互能力,把乘客(亦可能是購車決策者)“收買”。

大量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是因爲智能交互功能、自動駕駛能力及更好的乘坐體驗而購買,而對於並聯、串聯、串並聯,甚至是否是插混都並不在意。所以,相比於在既有的動力性能上追求極致,增加更多過去傳統燃油車所沒有的新型性能,爲消費者提供人無我有的功能,或許更加重要。

動力、底盤等駕乘性能是長城汽車一直以來的堅持。也是基於這種堅持,讓長城汽車在燃油車時代成長爲頭部。比亞迪、特斯拉等新頭部電動車勢力浮現,完全顛覆了此前燃油車市場的成功邏輯,錯失利用自身優勢顛覆行業的先機。

不得不承認,當新能源車企在智能化等領域水平相對持平,動力性能等很可能在未來再次成爲車企贏得市場的突破口。但是在新能源汽車剛剛進入快速增長階段的當下,若想順利實現“轉身”,長城汽車必須立刻做出調整。

長城汽車的當務之急,是拋棄過去只有高利潤率的產品才做,不賺錢就砍掉的既定思維,敢於在新的領域投入研發,並做好“延遲滿足”的準備。此外,長城汽車還需要找到自身的獨特優勢,而並非在對手的專長中花大力氣做到僅比對手強一點點的水準。

無論如何,留給長城的時間不多了,長城需要加速新能源時代思考和行動的步伐。

結語

無焦慮,不成長。對於長城汽車來說如此,對整個汽車產業來說亦是如此。

事實上,長城一定程度代表了大多數燃油車企,在新能源時代遭遇的困境。一個長期具有指導意義的原則是:產品特性只是附加價值,消費者利益纔是主導因素。

長城汽車曾經用優質的產品性能、平易近人的價格實現中國皮卡全球化。而作爲經驗老道的傳統北方車企,長城汽車在新能源時代的優勢亟待挖掘。

而汽車產業道阻且長,車企之間雖然偶爾會像開篇微博中那樣相愛相殺,但更需要一羣造車人在彼此互助之下,走得更穩更遠。

雖遲但到,億歐汽車也相信,下一個屬於長城汽車的高光時代終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