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中研院院區開放 吸引上萬人蔘觀

廖俊智院長表示,今年是院區開放的第25年,首度採實體線上雙軌的方式舉行,各所及研究中心、展覽館策畫近200場演講座談、實驗室參觀、互動體驗等活動。今年一恢復舉辦實體活動,全國就有近40間國、高中包車造訪本院,最遠爲來自高雄的道明中學,感謝大家熱情響應。中研院在追求頂尖研究的同時,也希望善盡社會責任,透過科普活動激發學子對知識的熱忱,鼓勵年輕人投入基礎科學研究。

今年院區開放主題演講首次安排院內年輕優秀學者發表短講,並由廖俊智院長主持。三位主講人包括:應用科學研究中心陳壁彰副研究員、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陳振輝副研究員、中國文哲研究所劉瓊雲副研究員與民衆面對面,從尖端顯微技術、第三種細胞分裂,及聊齋志異的夜叉國等議題,在短短90分鐘內,帶給觀衆橫跨三領域的科普及社普知識。現場涌進超過六百人,許多同學席地而坐聆聽。

陳壁彰鑽研光學顯微鏡,由於電子顯微鏡用的波長非常短(小於1奈米),可達到的解析度非常高,他如何讓光鏡追上電鏡?答案是獨門的「樣品放大術」。透過層光膨脹顯微術將樣品放大,此技術讓光學顯微鏡的空間解析度達到將近5奈米,已逐漸接近電鏡水準,還可標示多種顏色,適合三維大組織成像。

陳振輝因發現第三種細胞分裂—不需進行DNA複製,命名爲「無合成分裂」,成果於今年登上國際頂尖期刊《自然》(Nature)。他比喻自己爲「奇獸研究家」,透過多顏色細胞標誌技術,能即時、高解析度追蹤斑馬魚體表所有皮膚細胞的動態行爲,也讓彩虹斑馬魚成爲發現此新奇細胞行爲的關鍵。

劉瓊雲則以《聊齋志異》裡的「夜叉國」一文,帶領觀衆重新認識這些看似可怕、兇惡的「夜叉」,如何從食物、語言、烹飪等方式,一步步由異類成爲親人。「以爲可怕的,或許沒那麼可怕」,因爲認真認識了夜叉,我們應對、設想現在和未來世界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學習跳脫成見,化恐懼驚疑爲包容理解的可能。

本次爲了滿足不同年齡層民衆的需求,各活動皆有標註分齡資訊,讓國小、國中到高中以上的學生都能親近科學。例如多樣中心、細生所、植微所等推出各式各樣的導覽和互動體驗活動,從螞蟻、線蟲、果蠅、斑馬魚、浮游動物,到深海魚、菇類與裸子植物等,「驚豔臺灣生物多樣性特展」史上首次將動植物標本館展品移出館外展出,一次結合植物、陸域、海域生物,讓許多小小科學家們驚呼連連,知識走出課本之中,學習更有感。

每年實驗室參觀活動也是大家最期待的行程之一。物理所「雷射光譜實驗室」、「表面奈米科學實驗室」、「超電導實驗室」、「量子科學實驗室」、植微所「細胞生物學核心實驗室」等皆開放多場次的導覽,每場事前預約均已額滿。只見一羣好奇的面孔,在實驗室成員帶領下,一睹尖端科學儀器設備。

院區內的展覽館羣也都開放參觀,歷史文物陳列館、胡適紀念館、民族所博物館精心策畫導覽專場及實作活動,如胡適文物導覽、「小金榜宦跡遊」解籤遊戲等。許多家長也帶着小朋友一起玩漢簡書寫體驗、手作琉璃珠鑰匙圈,或是跳起Hula夏威夷樂舞,成爲親子同樂的最佳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