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智琴澳|專訪工銀澳門副行政總裁龔光慶:澳門金融科技創新需主動適應社會轉型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田靜 實習生田靜雯 澳門報道

近年來,澳門發揮高度開放的金融體系及對接國際的金管制度優勢,持續引進各類型的金融機構,金融業態漸趨多元。

日前,澳門特區金融管理局公佈的數據顯示,按初步統計,截至今年首季末,澳門金融業總資產約26000億澳門元,較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底上升逾兩成。至今獲許可在澳門經營的金融機構共100家,新類型金融機構較2019年新增13家。

澳門特區金融管理局表示,未來將從拓展新金融業態、優化金融軟硬基建、強化金融監管制度,以及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以下簡稱合作區)爲重心深化跨境金融協作等四個方面持續推動澳門現代金融業發展。

實際上,去年澳門特區政府重新修訂的《金融體系法律制度》已生效,作出了包括引入“有限制業務銀行”牌照類型、設立臨時許可制度及縮短髮債流程等調整。

“澳門的金融科技發展有明顯進步,不過仍面臨着缺乏人才、科技研發成本高及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等挑戰。”近日,中國工商銀行(澳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工銀澳門)副行政總裁龔光慶接受了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的專訪,談到目前澳門金融科技發展的情況,澳門現代金融業未來發展思路,以及琴澳跨境金融合作新方向。

護航金融科技創新

南方財經:您認爲,目前澳門金融科技發展情況如何?有何亮點?有哪些發展優勢和挑戰?

龔光慶:目前,澳門的金融科技發展已取得明顯進步。首先金融科技改變了消費者的支付習慣,大家逐漸接受移動化、電子化的支付手段,對比香港,澳門在移動支付方面的發展快速很多。

澳門金融業主動創新求變,引導澳門居民消費習慣的改變,包括工銀澳門推出了快捷支付手段,來適應整個支付發展趨勢。同時,工銀澳門內部也在大力推動新興技術在銀行經營管理層面的使用。

如今,澳門銀行的內部經營管理流程、風控手段越來越現代化,應用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來提升經營管理效率,降低經營成本。

另一方面,澳門積極推動信息在金融行業共享,監管手段已經摒棄了過去傳統的人工填報,推進了信用信息跨機構的共享,這有利於金融行業提升風險的防控,是金融科技落地最好的範例。

在我看來,澳門金融科技發展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人才不足。澳門的面積較小,人口也較少,信息溝通各方面不太順暢。若想要更好地推進信息共享和科技創新,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目前,澳門在人才方面的供給滿足不了現代金融業發展的需要。澳門銀行業有30幾家,每年在科技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很大。從實際的接觸上來看,找到有關金融科技人才比較難。

同時,澳門的科技研發成本比較高,包括設備購買、研發費用等開支,一些機構可能更願意在內地設立研發中心,不願意在澳門本地開展研發。

其次,配套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方面還不夠完善。金融科技發展伴隨着很多創新,但同時也會帶來風險。一方面要關注創新發展,另一方面要保證安全可控,特別是在反欺詐反洗錢方面。

南方財經:近年來,工銀澳門在金融科技方面做了哪些嘗試?有哪些成效?接下來的工作重點是什麼?

龔光慶:首先是在網點層面,服務模式在與時俱進,更加智能化、便捷化,推出了大量自助化設備,提高業務辦理的效率。

此外,工銀澳門大力推進移動金融線上化發展,堅持移動優先戰略,把我們服務和創新的重點放到了線上,特別是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的建設。

目前工銀澳門手機銀行APP已經發布了8.0的版本,包括我們平常用到的賬務查詢、轉賬匯款、購買理財產品、信用卡、股票買賣以及各類繳費等都可以在線上辦理。

接下來,最主要還是要推進數字化深度轉型。在我看來,轉型一方面需要公司內部強調科技和業務的深度融合,科技人員要更好地瞭解業務,而業務人員更好地瞭解科技,雙向融合推進金融創新,大力建設開放場景。

值得一提的是,澳門很多機構和企業也都開啓數字化轉型,未來工銀澳門也將廣泛與澳門各行業合作,共同推進澳門社會數字化轉型。

南方財經:去年11月,澳門特區政府重新修訂的《金融體系法律制度》生效,增設了金融科技的臨時許可制度,在您看來,這爲澳門現代金融業發展帶來了哪些變化?

龔光慶:從事金融行業有準入門檻,面臨很多監管要求,這一系列監管是爲了保障客戶的權益,也是爲了防範金融風險,但嚴格的管控有時也限制了金融機構的創新。

澳門特區政府修訂了相關法律制度,爲金融創新提供了發展空間,建立起一塊容錯、試錯的試驗田,目的是爲了吸引更多的實體,包括高校、金融機構或科技公司等,豐富澳門金融業態。

未來澳門金融業最明顯的改變可能是,將有更多人加入到金融科技創新的行業中,提升澳門金融市場的創新活力,這更有利於競爭,能夠加強監管的適應性。

從監管角度來講,澳門特區政府雖然提供了一個環境供大家來嘗試,允許出錯,但也是有限制的。在監管的層面適應科技發展,與時俱進地調整監管政策,讓監管跟得上科技發展的步伐,這也有利於降低創新的成本。

其實澳門創新成本比較高,引入更多機構再加上監管有適度的寬容,這樣未來澳門的創新門檻將會變低,創新氛圍也會變得更好,有助於鼓勵創新和引入各類機構,也能夠降低反覆論證、研究、驗證等環節的成本。

主動適應居民和企業的需求

南方財經:目前金融業已成爲澳門第二大產業,你認爲澳門未來現代金融業的發展方向是什麼?正面臨哪些難題?有何解決思路?

龔光慶:澳門金融業想要發展,首先需要適應社會轉型。第一,要更加開放多元。澳門與內地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個人、企業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樣。銀行自身要有開放意識,主動地去適應居民和企業的發展要求,包括跨境消費、資金轉賬等方面。內地遊客來到澳門在這些方面還有一定的限制,就金融行業來講,要更多地去關注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問題,積極轉型。

第二,要更好地推進跨境合作。澳門身處在粵港澳大灣區,目前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等各個方面交流還是處於初步發展階段。

第三,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作用。未來金融行業的轉型離不開科技,要實現科技和數據的雙要素驅動。一方面是新興技術的應用,另一方面是充分發揮數據的價值來推動行業創新。目前,澳門金融業對數據的利用可能還不如內地,包括在數據的積累、分析、挖掘及共享等方面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南方財經:合作區建設對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意義重大,在琴澳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您認爲琴澳有哪些值得探索的跨境金融合作新方向?

龔光慶:首先,跨境金融的創新需要金融機構參與到合作區的建設中,更準確地瞭解居民的需求。比如很多內地居民在在澳門發薪,這筆資金需要帶回內地生活使用,工銀澳門便推出了“薪匯通”功能,內地居民能夠在一定額度之內,很方便地把澳門元兌換成人民幣,匯到內地。我們把這個過程線上化操作,幾分鐘就可以到賬,實現了跨境金融的創新。

其次,市場互聯互通。橫琴和澳門在資金、證券、期貨保險等各種各樣的金融產品的跨境交易上,還有很多限制。人員往來越來越密切,交流越來越多,包括個人、企業都有很多跨境需求,加快技術發展和金融服務平臺建設很有必要。希望橫琴能夠設立一個爲居民和企業提供“一站式”金融解決方案的服務平臺。

第三,更好地服務好實體經濟。經濟發展除了消費本身之外,還有產業建設,需要主動與企業進行溝通交流,探索新型合作模式,更好地支持企業在橫琴的發展。涉及跨境,也需要落實風險防範要求,在創新的同時守住安全底線。

南方財經:未來,在進一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方面,您有什麼看法?

龔光慶:從個人角度來說,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就是跨境理財。2021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會同內地及港澳金融監管部門在粵港澳大灣區正式啓動“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主要面向大灣區符合條件的客戶雙向購買理財產品,進一步推動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提升整個大灣區的互聯互通,推進三地融合。

但還是有一定的限制,很多人不符合條件無法參與。其次,可選的理財產品並不是很多。若想要實現更好地融合,未來就要降低跨境理財通的門檻,讓更多人能夠參與,提供更多理財產品供大家選擇。

另外,還要關注到企業客戶,企業會有融資需求,特別是港澳最大的優勢就是資金優勢。內地很多企業想來港澳融資,內地、香港、澳門三地的法律法規制度均不一樣,對客戶、對企業的評價標準和信用評估也不一樣。

很多問題都是雙向的,這也是一個共性的問題。未來,需要制定統一的標準,三地共享企業的基礎信息,推出港澳認可的內地信用狀況等,從而實現跨境金融互聯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