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詩萍》疫情中讀《錢復回憶錄》筆記之七:從卡特到雷根 錢復與宋楚瑜的暗中較勁

蔡詩萍》疫情中,讀《錢復回憶錄》筆記之七:從卡特到雷根,錢復與宋楚瑜的暗中較勁!(圖/愛傳媒提供)

【愛傳媒蔡詩萍專欄】讀《錢復回憶錄》,看〈臺灣關係法〉初期,美臺關係的惡質程度,確實令我們替當時負責美臺事務的外交人員,感到萬分委屈。

錢復說得好,從臺灣立場看,臺美之間,在斷交後,無論持續性的軍購,或科技、經貿、文教等交流,許多領域都不可能由純民間來處理,這是事實面;而且八零年代的臺灣,媒體自主性提升(聯合、中時的競爭),國會不再是一言堂(黨外崛起),政府呢,則必須再三努力把斷交後的美臺關係,做出具官方性質的程度,纔好對人民有所交待。

可是相對而言,美方反倒處處抑制官方的可能性,例如臺美間新的民航協定,美國就不允許臺灣在中譯版本上,把「to succeed舊協定」,譯爲「繼承舊協定」,而應譯爲「替代」;也不可把到達一方的territories,譯爲「領域」,而要譯成「地區」。

這種錙銖必較,是不是「很機車」呢?

這就充分顯示了,在美中建交之初,美國是如何的低聲下氣討好中國,而又是如何頤指氣使的,壓制臺灣了!最終臺美之間的新民航協定,是以英文本簽訂的。避開了中譯時,「官方」或「主權」等詞彙的爭議。

而第一任臺灣駐美代表夏功權,不僅是退休後,再轉任,以符合美方要求的非官方身份,最悲涼的是,他上任後對國務院處處碰壁,直到一年後,纔在友臺的參議員協助下,在參議院的「餐廳」,跟助理國務卿郝爾布魯克見到面!是不是委屈到了極點!難怪錢復在回憶錄中,爲之叫屈。

這處境,並沒有隨着卡特的連任失敗,友臺的雷根上臺,而有所改善。

錢復記載了一段有趣的對照。

雷根勝選後,國民黨政府高度期待,行政院擬了一份分析提交蔣總統。其中,新聞局的觀點,相當樂觀,把雷根勝選,比之於韓戰帶來「國運發展的第一次轉機」,而「此次美國大選,應是千載難逢的第二次轉機。」於是建議政府,應主動積極把握機勢,對美外交有所作爲。

錢復爲何「刻意」突出這一段新聞局的分析呢?很明顯,他是不以爲然的。外交部的觀點,則顯低調持重。

外交部的分析,提醒政府,雷根就任後,「可能面臨國內外複雜情勢,在中美關係上一時難做大幅度的改變⋯⋯我自宜審慎將計,萬不可持有依賴僥倖之心理。」

錢復還特別突顯了一段外交部當時的建議:「新聞發佈必須與我對美工作策略計劃密切配合,尤須避免張揚、泄密,對於我不利之報導。」

這段文字,雖未點名,不過卻明白指向了新聞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