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道歉” 平臺對流量的反思不能停

被創作者吐槽的B站,在一個小小產品功能的改進上走了回頭路。近日,B站社區與產品負責人方方迴應:B站官方決定取消播放時長指標外顯的改版。緣起大概一年前,B站爲了更好地挖掘優質內容,計劃以播放分鐘數替代目前外顯的播放次數。

方方表示,該功能改版過於理想化、過於自信地創造了一個需要外界接受和理解的東西,而在B站之前,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平臺和產品,是以時長計數的。

事兒雖小,遺憾滿滿。內容優劣標準,哪個指標說了算?是B站的產品改進難題,也是所有內容平臺的生態難題。

流量是基於數據的感知。播放(閱讀)量、點贊、評論、轉發、時長……很難從絕對意義上對這些指標劃分三六九等。不同平臺只能在產品演進和媒介轉型中,產生一些產業和社會共識。

比如,播放(閱讀)量是歷史悠久且獲得普遍認同的評價標準。在圖文、長短視頻等各種媒介上廣泛適用。無論平臺、創作者還是受衆、廣告主。誰的播放量大,誰在平臺的地位就高,賬號或單體內容的價值就大,包括精神價值和商業價值。

不同平臺又有差異化追求。微信公衆號顯示閱讀量,10萬+是分水嶺;抖音、視頻號等短視頻平臺卻均不顯示播放量,點贊成爲第一標準。但微信公衆號的贊轉評同樣重要,甚至另闢蹊徑地弄了個“在看”,試圖從多個維度呈現價值。

僅在視頻戰場,區別抖音、視頻號,側重中長視頻的B站又是不同。十幾秒和幾分鐘甚至十幾分鐘相比,都用播放量比高下,有點不公平。

創作者苦等不到的功能改版,言中了平臺拿捏流量的挑戰性。我們要掌控流量,莫要做流量的奴隸。說起來簡單,技術上也通常不是問題,往深了卻是個生態邏輯問題。

B站理想化遇挫後的反思,似乎揭開了互聯網內容生態長久的遮羞布:成也流量、敗也流量。

實際上,這塊遮羞布每隔幾年就會被揭一次。

加權播放時長,B站是第一個。但向播放(閱讀)量揮刀,B站不是第一個。

2018年、2019年、2022年,長視頻三巨頭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先後宣佈關閉前臺播放量,改用熱度指數等綜合評價體系。在長視頻三巨頭的聲明中,不乏“告別唯流量時代”“破除流量喧囂”等反思。

所以這幾年,熱播影視劇動輒300億、400億播放量的口水式PK不見了。但在更宏大的內容版圖,短視頻掀起的流量大戰只增不減。從“秦朗巴黎丟作業”式造假,到“菏澤郭有才”捲起的網紅扎堆,流量總有羣魔亂舞。

把播放量換成播放時長,亂象就會根本性扭轉?恐怕每一次旋風背後,點贊、評論裡的腥風血雨換湯不換藥,哪管流量的面具是不是播放量?

B站的小困惑,內容生態的大麻煩。

北京商報評論員 張緒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