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會託夢!學者證實魍港媽祖曾「割肉治病」

逢甲大學教授李建緯證實, 嘉義布袋太聖宮魍港媽祖「割肉治病」的傳說確有其事。(嘉義縣文化觀光局提供/中央社)

3月瘋媽祖,大甲媽、白沙屯媽日翦遶境圓滿落幕,近日又出現媽祖託夢說法,引起全國熱議。媽祖信仰文化深植民間,深爲臺灣人民所信服。學者李建緯今(20)日證實,嘉義縣布袋太聖宮魍港媽祖神像,「割肉治病」的傳說確有其事。他指出,魍港媽祖經考證爲清代以前工藝手法,獲文化部指定爲國家重要古物。

中央社報導,嘉義縣文化觀光局長許有仁表示,魍港媽祖又稱「衙門媽」,緣自荷蘭人據臺(西元1634─1661年)期間,魍港天妃宮遭洪水侵襲,荷蘭士兵將媽祖神像迎至青峰闕砲臺,因此而有「衙門媽」的稱號。

在醫學不發達的年代,魍港媽祖有「割肉治病」的傳說,若有急難病症者,經乩童指示,割取媽祖神像座底一小薄片,和藥煎服之後,患者總能治癒,久而久之,神像座底就形成一個窟窿,見證媽祖的慈悲。

負責考證的逢甲大學教授李建緯說,從科學、藝術等層面分析,高54公分的魍港媽祖神像以整塊樟木雕成,兩手交握呈「朝天體」手姿,頭戴冠冕加上穿着雲肩、大袖衫、霞帔與玉帶,完全符合明末清初天妃的造像風格,年代可推論屬於明末清初古物;由於古物保留了原始工藝的製作風貌,甚具珍稀性,因此獲文化部指定爲國家重要古物。

嘉義縣長翁章樑指出,早在民國83年,成功大學教授石萬壽就提出魍港媽祖是湄洲來臺最早的媽祖金尊看法,但因缺乏有力證據,各界看法分歧,隨着文化資產保存意識提高,歷經25年的曲折過程,終於瞭解這尊神像的價值,也爲「海上女神」的傳奇更添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