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韜光養晦」?陸學者釋放3點驚人訊號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圖/本報資料照,陳君碩攝)

中國大陸自從1978年改革開放後,當時大陸領導人鄧小平提出「韜光養晦」的外交戰略,強調處理國際事務必須「冷靜、冷靜、再冷靜」。而這一關鍵方針,既讓大陸突破西方圍堵,更奠定北京逐步站穩國際舞臺的基礎。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4日公開表示,國際社會、國內民意的呼聲讓陸方外交無法再奉行30多年來的「韜光養晦」的政策,「韜光養晦」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且他提出大陸現在5點內部問題和3點未來問題。

回首當年鄧小平的「韜光養晦」,即由「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着應付、韜光養晦、有所作爲」等20字概括而來。而此一外交方針,也爲後來的大陸領導人江澤民及胡錦濤所遵循,主宰大陸外交戰略長達30多年。

據港媒《中評社》報導,金燦榮在中國記協新聞座談會表示,早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外交就轉向了「韜光養晦」,他也表示,韜光養晦是比較複雜的一個思想系統,裡面包括幾個要點:

第一,中國是個超大型國家,對這樣國家而言,內部挑戰永遠是最重要的,外部挑戰永遠是第二位的。「韜光養晦的邏輯就是中國跟一般國家不一樣,超大型國家內部問題永遠最重要」。

第二,在內部問題當中,經濟發展是硬道理,一定要永遠排第一。

第三,外交上要去意識形態化,不要被意識形態綁架。

第四,中國不要主動參與各種國際矛盾。

第五,有時候你不惹矛盾,矛盾也要惹你,碰到這種情況,中國也要非常剋制地使用力量。

但金燦榮提到,近年來中國的外交政策從“「韜光養晦」轉變成現今「奮發有爲」,至於爲何有此轉變?金燦榮認爲以下三點目前較有可能。

首先,中國GDP體量變大,物理上無法再韜光養晦,現在你塊頭太大了,根本韜光養晦不了了,「美國人早看見你了,再韜光養晦就是鴕鳥政策,就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第二,國際社會要中國承擔責任。金燦榮說:「十年前,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批評中國不承擔責任,現在中國承擔責任了,有一部分人又不高興了」。

第三,國內民意的變化。金燦榮說「中國大陸現有網民8億500萬人,因爲網絡發達,現在中國網路民意也不像中央以前想的那樣韜光養晦的。

金燦榮還說,這三個變化是擋不住的,現在還有一部分知識分子說要韜光養晦,他認爲坦率地看,這是漠視現實的結果,主觀上想做,客觀上做不到了,「韜光養晦」時代已經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