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使靈魂成灰燼《臺灣白恐散文選》切入白色恐怖歷史肌理

綠島監獄曾經關有不少白色恐怖受難者,留下他們一生難以抹滅的傷痕。(本報資料照片)

靈魂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套書書封。(春山出版提供)

《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出版,包括主編胡淑雯(右一)、作家陳列(右二)等皆出席與會。(張震洲攝/春山出版提供)

陳政子女士談起鹿窟事件仍然激動。(張震洲攝/春山出版提供)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說,比起白色恐怖更恐怖的是,許多人不知道有「白色恐怖」這件事......

「透過書寫抵抗遺忘,就是最重要的力量。」國家人權博物館從2018年起進行白色恐怖文學資料庫的建置,繼《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之後,今年與春山出版再推《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由小說家胡淑雯、童偉格主編,精選47篇作品,43位作者,近90萬字規模,透過繫獄作家、青春、地下黨、女人、身體特務、島等7大類作品,以不同視角切入白色恐怖歷史肌理

散文選集完成 詮釋開始

《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套書一共5冊、2184頁,春山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表示,爲呼應每個歷史片段的真實性期待,每一主題分別由學者林傳凱吳俊瑩林易澄專文導讀、註釋,帶領讀者深入每篇文章,理解當事人真實經驗,讓作品裡的現實有跡可循。同時,讀者也可以從《散文選》看到無辜受難者、革命者家屬的人生遭到譭棄;也看到讓200多位共產黨人受到審判,卻因內鬥遭誣陷的調查局處長。各作品主角涵蓋特務、線民加害者協力者,也納入多元族羣包括外省原住民外島馬祖、外國人的經驗。

套書主編胡淑雯指出,儘管在籌備過程希望作品趕快推出,讓年輕人理解閱讀,卻發覺這是一套「過早」的選集,因爲臺灣社會對這段白色恐怖的歷史研究與案件理解還不夠完整,依然需要不斷追趕更新的詮釋。主編之一的童偉格則認爲,「散文選集工作的完成,正是開放詮釋的起點。」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說,這次編選過程最困難在於「如何界定白色恐怖散文」?《散文選》嘗試出現不同受創主體的身影,諸如省籍、性別、族羣、國籍、加害者、被害者旁觀者等,透過見證者,避免社會過度簡化共同歷史的可能。「用書寫來抵抗遺忘,就是最重要的力量,面對惡的存在,才能清楚完整地理解,進而深刻體認人權的真正意涵。比起白色恐怖更恐怖的是,不知道有白色恐怖這件事。因此,選集裡有非常多的歷史考據,註釋、補充與儘可能最新的文本。」

傷痕無法告別 只能增補

作家季季指出,傷痕是無法告別的。對待傷痕的最好方式,是透過文字跟史料增補,讓它更完整更有尊嚴。

因鹿窟事件父兄俱被槍殺,本人也遭軟禁與審訊的陳政子女士,談起過往依然激動。鹿窟事件發生時她十二歲,如今已然八十二高齡,當人權館找上她時,她曾經猶豫不想逼自己回憶那段恐怖的過去,但轉念一想,如果不說,就無法留下讓後人理解的歷史,於是她接受學者陳翠蓮的採訪,完成〈陳政子訪問錄〉一文。

散文選卷一《雪的重述.萌》收錄陳列、楊逵、葉石濤柏楊4位曾入獄的作家留下的文字,橫跨1950至1970年代;以及鹿窟事件受難者陳政子、排灣族詩人莫那能等,橫跨鹿窟案、鄒族案、四六事件到原住民族處境等;卷二《地下燃燒》則從作家藍博洲撰寫的〈白色恐怖的掘墓人〉中,客家子弟曾梅蘭尋得兄長徐慶蘭之墓揭開地下黨的歷史談起,藉政治受難者陳明忠、吳聲潤陳英泰等人的故事,重回228事件現場。

另外,在卷三《她的花並不沉重》中,收錄有季季、唐香燕吳俊宏等作家文章,分別描述受難者或者家屬的際遇以及殞落,凸顯女性的位置與視角;卷四《原地流變》包含身體與特務兩主題,從政治受難者蔡德本紀錄片導演廖建華,描述遭逮捕、審訊、刑求的身體以及精神痛楚的人們;卷五《失落的故鄉》收錄沒有故鄉的死者或流亡者的故事,包含郭於珂筆下馬來西亞籍白色恐怖受難者陳欽生,以及彭明敏唐培禮、謝聰敏等人描述泰源事件與逃亡海外的文章,見證1970年代的風聲鶴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