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易!終於有人真金白銀抄底了
8月18日,證監會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未來將進一步優化股份回購制度,支持更多上市公司通過回購股份來穩定、提振股價,維護股東權益,夯實市場平穩運行的基礎。很快,市場也做出積極迴應。近一週來,股東提議回購或發佈董事會預案計劃進行回購的上市公司數量超過百家,其中不乏有千億龍頭豪擲數十億巨資參與回購。在現下指數二度探底的敏感時點,A股回購潮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一般而言,股票回購可以向投資者傳遞非常積極的信號。一方面,股票在被回購完成後,無論是作爲庫存股還是被註銷,都可以減少所有者權益,增厚ROE、EPS等財務指標,提高投資者的投資收益率;另一方面,公司作爲信息優勢方,“真金白銀”回購股票,不但可以展示公司具備良好的經營狀況和充裕的自由資金,彰顯公司對於未來發展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向投資者發送了公司股價被低估的信息,有助於穩定市場情緒。
公司也往往寄希望於通過回購股票進行市值管理。以往研究表明,市盈率處於相對低位的公司更傾向於開啓股票回購,並且有更大的概率在回購完成後較長時間內保有超額收益。由此可見,當管理層意識到公司的價值被低估時,往往有動力進行回購以增強投資者信心,提振股票價格,從而推動公司市值向長期合理價值迴歸,在維護投資者利益的同時,也有利於促進上市公司長期健康發展。
A股回購蜂起,市場底或許已近在咫尺。7月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確立“政策底”,一攬子“活躍資本市場”政策陸續落地,推動市場加速趕底。覆盤A股歷史上歷次回購高峰,回購潮與“市場底”往往如影隨形。隨着A股市場回購浪潮逼近峰頂,資本市場距離實現反轉回升或已爲時不遠。
回購市場風起雲涌
年內A股回購預案已超千家,兩市主板仍是回購主力。據統計,自年初以來,共計1053家A股上市公司發佈董事會回購預案,預計回購金額超過673億元。其中,滬深主板上市公司預計實施回購的達到707家,家數佔比超過60%,預計回購金額佔比則超過67%,均在股票回購市場佔據絕對優勢。
上市公司密集發佈通稿,3季度或再迎來年內回購高峰。以股東提議、董事會預案等預案實施口徑進行統計,截至8月23號,3季度已發行回購通稿的A股上市公司家數達到了278家,遠高於去年同期的186家。近一週內更是有東方財富、億緯鋰能、榮盛石化這樣的千億行業龍頭入局,未來將持續產生示範效應,推動更多的上市公司在股市階段性調整階段低價搶籌,增量資金的介入預計將對市場起到託底的作用。
當前,上市公司組團入場,可以引入場外增量資金,並向市場傳遞企業未來盈利修復與改善的樂觀預期,極大地緩解投資者悲觀情緒,提高整體風險偏好水平,促進估值回升。
市場底就在前方
7月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確立了“支持民營經濟”、“穩地產”、“促銷費”等方針,特別的是,會議還提到“活躍資本市場,穩定投資者信心”,爲歷來會議首次。此後,多項穩增長政策陸續落地,中央各部委及地方政府紛紛推出救市措施,市場初步確認“政策底”。
在政策預期偏差、風險事件衝擊、經濟數據疲弱、外圍股市大跌等多重因素干擾下,指數小幅回調後二度探底,連續突破年內低位,市場投資信心缺失,交易情緒日漸低迷。不過隨着量能逐漸萎縮,短期殺跌動力進一步衰退,市場底部信號也愈發明顯。
歷史經驗表明,上市公司密集回購是市場底部的重要特徵。2008年《上市公司回購股份補充規定》發佈大幅簡化了回購流程,進一步提高了市場化程度,在回購市場快速發展的同時,股份回購的意義也逐漸向市值管理過渡,公司回購力度與市場走勢的關聯性逐漸增強。公司往往會在股價弱勢區間抄底買入,緩解市場拋壓,穩定市場情緒。回顧過去4輪迴購高峰,可以發現,在市場調整過程中,上市公司發佈回購預案的節奏通常會加速,公司集中回購高潮基本發生在市場階段性底部區間,此後市場均經歷了較大幅度的上漲。鑑於當前上市公司回購數量實現大幅增長,指數或已迫近“市場底”,未來將逐步企穩回升。
往後看,利多因素確實大概率佔據主導地位。從流動性來看,隨着海外加息週期臨近尾聲,美債利率衝高回落,流動性緩釋將支撐全球風險資產價格走高;從基本面看,隨着疫情“疤痕效應”影響消退,居民信心持續修復,消費逐漸回暖,地產政策迎來拐點,基建投資集中衝量,投資也將逐步企穩,美國經濟安全着陸,外需增長也將拉昇進出口數據,下半年基本面走勢同樣支持股市後市企穩回升。
綜上所述,當前股市的二度探底不過是“黎明前的至暗時刻”。上市公司作爲掌握優勢信息的內部人,往往對於公司的真實價值具有更爲深刻的理解,集體進行“真金白銀”回購更是股市見底的重要信號。展望後市,流動性和基本面也確實支持股市價值合理迴歸。投資者要忍耐住這段時間的寂寞,提前左側佈局,堅持“逢低買入、堅決做多”,等待市場逐漸走出“市場底”,才能在未來獲得更高的投資收益。
【注: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閱號所載信息或所表述意見僅爲觀點交流,並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除專門備註外,本文研究數據由同花順iFinD提供支持】
本文由“星圖金融研究院”原創,作者爲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武澤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