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槍多采用30發彈匣 竟是戰場慘痛教訓

美軍M16步槍。(示意圖/美聯社資料照片)

現代步槍彈匣中的子彈多爲30發,但在戰場上彈匣中子彈越多,不就代表火力更強嗎?爲何不採用裝填子彈數量更多的彈匣?據稱是軍事需求、機械工程等互相影響之下的結論,更是戰場上慘痛經驗的教訓。

根據《兵器說》YT頻道解說,二戰時德國StG44步槍首次採用30發彎彈匣設計,後續也影響蘇聯最有名的AK47步槍。影響層面有二,一爲裝填子彈數量,另一爲彈匣採彎曲設計。

首先,直彈匣發生供彈不順的問題,彎彈匣子彈交錯排列,不但增加裝填子彈數量,也改善供彈可靠度。

M16步槍。(美聯社資料照片)

例如蘇聯AK47步槍受到影響,也採取明顯的彎彈匣,展現驚人的火力持續性,韓戰時對戰美軍M1步槍形成火力壓制。

至於30發子彈,也是總結戰場經驗而得出的結論。AK47空槍4.3公斤,30發彈匣1.2公斤,是士兵在活動時的最適重量;當彈匣容量增加到50發,全槍重量突破6公斤,士兵容易出現疲勞;若減至20發,則火力壓制時間不足。例如越戰時美軍M16步槍配置20發彈匣,在2.7分鐘就要換彈匣,北越的AK47步槍可維持4分鐘。

美軍的經驗認爲,攜帶6個30發彈匣的士兵,戰場機動性比攜帶4個50發彈匣的士兵還要高,而僅犧牲一小部分火力。

另外,彈匣大小也經過計算,長度在25到28公分,讓士兵最好攜帶,也不影響戰場靈活以及槍枝穩定。例如50發彈匣在打靶時,因重心不穩,子彈散佈面積擴大。

因此,美軍後來強制M16使用30發彈匣,北約通過STANAG 4179協議,也將M16步槍30發彈匣定爲標準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