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排斥核電 賴清德的挑戰

(圖/經濟部提供)

據臺電統計,2023年發購電結構是燃氣44.1%、燃煤34.1%、汽電2.4%、燃油1.2%、再生能源9.9%、核能7.0%。不可否認的是煤、石油、天氣然等化石燃料高達80%以上。日前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進行民調,93.3%民衆不知臺灣發電佔比最高的是天燃氣,甚至有21.1%誤認爲核能纔是主力發電來源;更有40%未聽過淨零排放或碳中和。顯示民衆對國家能源發展與結構存在相當大的認知落差,對淨零排放世代的能源供需不甚瞭解,更顯示在如此重要的國家議題、政府和社會民間組織的對話是何等缺乏。 《華爾街日報》2023年7月報導,中國爲抗議美國衆院議長裴洛西來臺,在臺海周邊大規模軍演,這對缺乏資源、能源仰賴進口的臺灣來說是可預見的風險。所謂「進口能源依存度」,是以國家能源自產與進出口的比率來衡量依賴程度,根據能源署統計,2023年臺灣是96.42%,顯示高度依賴進口的危機現實。 對臺灣而言,幾近98%能源進口勢所必然,這也凸顯能源供給的脆弱。 能源安全對臺灣而言,要穩定能源供給,勢必得降低進口依賴,提升能源自給。 但爲控管能源風險則必須加強多元來源採購、提升安全儲備量,並強化能源輸配韌性及儲能系統。能源安全不僅着眼於能源供給、數量與價格的穩定,也包括對於天災人禍等緊急狀況的應變能力。 有論者以爲,在未補充新燃料下可維持2年運轉的核電,會是維持能源安全的手段。主張非核家園的賴清德並不排斥核融合及小型核電(SMR),他認爲,未來新技術若能解決核安及核廢問題,在得到社會接受下,政府不會排除核能運用;他也指出,在臺灣可能面臨封鎖的極端情況下,規畫已停機的核能機組維持未來可緊急使用。 目前法規是核電廠取得除役許可後25年內需完成復原,若要因應臺海軍事危機造成的能源問題,核電廠除役計劃也必須調整,擬訂緊急啓用的核安法制程序與規範。在覈能緊急啓動的現實條件上,核能燃料棒的室外乾式貯存場應儘速啓用,纔能有應急的核廢存放空間。 不過,核能做爲能源應急手段的效益仍有限,回顧核能發電狀況,最高峰2014年核一二三各機組總裝置容量共5.1GW、發電量共408億度,仍無法滿足現階段國家緊急狀態下的需要。

臺灣能源稟賦不足、高度仰賴進口的現實,是能源安全最大的挑戰,持續加速再生能源發展,逐步提升能源自給外,擴充能源供應來源與儲存量,並規畫好緊急狀況因應措施,才能增加臺灣能源韌性。(作者爲臺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