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任由信息差和認知差割韭菜

高科技,讓消費有了不少“高招”。

高科技讓消費輕鬆便捷,但也陷阱叢生。五花八門的新概念、層出不窮的新技術、無處不在的新場景,催生了傳統買家與新消費品的信息差。

溝壑難平,藉由互聯網無限擴大,成爲新陷阱。這些陷阱存在於金融灰黑產、直播切片、AI帶貨、網絡預付卡……

信息差無孔不入,每個點都是套利點。打破信息不對稱,常常是新型消費陷阱裡的核心故事。比如,上了這節課未必教你成爲奧特曼,但試圖教你造出“ChatGPT”,並用此來“搞錢”。

下了直播課,你還是你,奧特曼還是奧特曼。

越是高科技的風口,越是信息差套利的好地方。一方面是用大家都知道的信息和事實,在科技外衣下的解讀和認知不同,高認知的用戶就可以利用認知差向認知不足的用戶進行價值傳遞獲益。另一方面,一部分羣體掌握的專業信息,向另一部分有需求的消費者進行專業普及。

無論屬於哪個方面,知識付費、教育產業、正規的金融預測服務、專業諮詢顧問服務都是在賺良心錢。

反過來,則是科技信息差欺詐套利。比如,拿捏了消費者的職業焦慮、人性中的懶惰貪婪、對某些專業領域知識的似懂非懂,搞虛假宣傳、文字遊戲,乃至設置消費陷阱。

把簡單的事情講複雜,用各種文字遊戲講故事,擅長製造各種新名詞、販賣焦慮的知識巨V們就是典型的“騙子”。

信息差套利也是認知差套利。很多人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以爲自己知道的常識,別人也知道,以爲自己知道的內幕,別人不知道。

騙子抓住了前者,消費者淪爲後者。

我們可以學習的東西很多,但知識往往並不能直接變成商業機會。

人永遠賺不到認知之外的錢。翻譯過來,是那句我們都很熟悉的話,學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認知差造成的主觀濾鏡,讓有些消費者對風險隱患自動“屏蔽”,選擇去相信那些自己願意相信的“事實”。

如果你的判斷能力、分辨能力不足以做出有效的甄別,連釣魚帖和乾貨都分不出來,擺在你面前的內容再好,也於事無補。

只有你真的具有專業素質以及足夠強的邏輯分析能力,才能甄別出他們在哪裡欺騙了你。

互聯網發展並沒有讓信息差和認知差減弱,相反,它爲製造信息差和認知差創造了更多的機會。

但,這不代表我們要任由其割韭菜。

跳出科技與狠活下的陷阱,打破信息不對稱,需要監管合圍、平臺共治,而打破認知差,先要歸於每一個人。

揭開科技外衣之下,那些侵害消費者權益的真相,才能讓消費環境更加完善和健康,讓消費更有尊嚴。

北京商報評論員 陶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