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滿遭圍堵 陸罕祭一籃子制裁

陸「一籃子」制裁,體現最近的國際政治形勢:日本不時出現「日本有事,臺灣有事」言論,而美歐正加強對中國電動車的提防和高關稅。圖爲安徽省一家汽車機械製造廠。(新華社)

大陸商務部趕在520前夕出手,對臺灣的聚甲醛(POM)產品展開反傾銷調查。從去年4月以來,大陸在經貿領域多次對臺發難,並採取「切香腸式」反制,以單一品項制裁公告,企圖將對臺灣的政治衝擊最大化。值得注意的是,陸方這次把臺灣與美歐日「一籃子」並列,較爲罕見,反映了北京面對美歐日的圍堵和挺臺言行,用經貿手段表達不滿。

檢視近一年來大陸對臺的經貿反制方式,包括髮起貿易壁壘調查、中止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也有針對單一品項如聚碳酸酯、聚甲醛的反傾銷調查。相較過去幾次公告,多爲單獨針對臺灣,此次則是將「歐盟、美國、臺灣地區和日本」並列,這樣的「一籃子」模式,恰體現最近的國際地緣政治形勢:美歐正加強對中國電動車的提防和高關稅,日本不時出現「日本有事,臺灣有事」言論,在最新的防衛白皮書中,更指中國是日本空前最大的戰略挑戰。

大陸每一次的制裁動作,都會在臺灣引發政治效應,切香腸式逐次公告,可達到最大的宣傳和政治效果。而臺灣對大陸經貿長年享有高額順差,許多產品也是臺灣單向銷往大陸,禁止大陸產品輸臺,過去在馬政府時代,大陸姑且睜一眼閉一眼;但去年大陸一系列對臺經貿反制動作,都在傳達對臺經貿讓利,不再是理所當然。

面對大陸屢屢冷不防出招,臺灣除了被動見招拆招,也可以化被動爲主動。譬如大陸商務部今年1月明白指出,正針對臺灣農漁、機械、汽車零組件、紡織等產品,研究中止關稅減讓。既然陸方已明確範圍,政府應及早研擬因應方案,降低產業衝擊。

此外,大陸商務部去年8月指控臺灣禁止進口大陸產品的範圍,呈現擴大趨勢,從壁壘調查前的2455項升高到2509項,以此凸顯兩岸經貿不公。其實臺灣也可積極迴應此關切,在審慎評估後,從2509個項目中,挑選不會對臺灣造成衝擊的部分品項,斟酌對陸開放,這也會是向陸方釋善意的一種方式。

中共機艦頻繁擾臺、穿越臺海中線,時間久了「常態化」,民衆或許會麻痹無感,但經貿領域的反制動作,卻直接關乎產業生態,甚至個人飯碗,新上任的賴政府,有必要拿出更積極的作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