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懼零下40度極寒 陸復興號高寒智能動車組投入載客

不懼零下40度極寒,大陸復興號高寒智能動車組投入運行。(青島新聞網)

據《科技日報》報導,爲期40天的大陸2023年春運已經正式落下帷幕。本次春運期間,中國大陸東北地區先後經歷多次寒潮天氣,最低氣溫約零下50攝氏度。但在這樣的極寒環境中,一列列高鐵列車仍在飛速馳騁,將旅客安全送達目的地。其中,既有已經安全運行了十年的世界首條高寒高鐵——哈大高速鐵路,也有剛投入運行的中國最北端高寒地區復興號高寒智能動車組。

在多項「抗凍」科技的守護下,「中國速度」正不斷拓展着高速鐵路的運行疆域。

極寒環境下運行面臨三大考驗

本月中旬,黑龍江省迎來了降雪天氣,最高氣溫在零攝氏度上下,空氣彷彿都要被凍住。如何給需要穿越嚴寒、滿身精密設備的列車「保暖」,成爲運行在黑龍江省的復興號高寒智能動車組面臨的重要問題。

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車輛部副主任田金剛表示,動車組在極寒環境下運行主要面臨三大難題。

首先是車輛底部的積雪問題。列車在高速行駛過程中,受到低溫影響,捲起的飛雪會凍結在車輛底部。車輛底部通常裝有設備艙、轉向架等。設備艙積雪會導致設備故障、車廂通風換熱困難,同時雪水融化後還易造成電氣短路。而轉向架區域大量積雪結冰,則會導致機械部件卡滯、減振失效、煞車盤及閘片異常磨耗等問題,直接影響運行安全。

其次是車體結構低溫防凍裂、循環系統防凍堵難題。冷凝水在低溫環境下結冰,會使車體枕樑等關鍵承載部位出現結構破裂,給安全運行帶來極大隱患;而車體內部的水循環系統及廁所用水在低溫下產生凍堵則會給旅客帶來不便,直接影響乘車體驗。

最後是列車在低溫條件下易出現空轉滑行問題。列車在零下40攝氏度啓動和運行時,容易出現空轉滑行,引起輪對擦傷。

針對上述關鍵難題,不久前投入運行的復興號高寒智能動車組均進行了具有針對性的改進設計。

在車輛底部抗積雪方面,復興號高寒智能動車組採用全新設計的設備艙側部裙板,設置了「高寒專屬」濾網。其內部結構包括菱形濾網、氣液濾網、鋼絲網、平紋濾網、高密平紋濾網等共計9層結構,在保證實現通風功能的同時,還能夠有效防止冰雪從過濾網區域進入設備艙內部。

而爲了保證車輛用水正常,防止出現凍堵現象,列車的水箱、污物箱、水管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棉衣」中間有電伴熱線,污物箱底部還增加了電熱「暖寶寶」,讓水循環系統在天寒地凍時依舊可以正常運行,保證旅客的正常使用。

在更爲重要的車輛煞車方面,復興號高寒智能動車組還首次大規模使用自動化防凍結功能。車輛在靜止時,每節車廂依次開啓防凍結功能,使煞車閘片和煞車盤每分鐘鬆開55秒、抱住5秒,以確保煞車系統安全可靠。

田金剛表示,總體來說,復興號高寒智能動車組所使用的材料、電氣元件以及車體、轉向架、供風煞車等系統部件均進行了耐低溫設計,使動車組具備了更強的抗寒性能,能夠承受零下40攝氏度的低溫以及冰雪天氣等極端惡劣運行條件的考驗。

高鐵線路也在幫助列車禦寒

在高寒地區行車,車輛不僅在工作時要注意「保暖」,「下班」後同樣需要精心養護,以確保安全運行。

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動車段副段長溫元尊表示,經過多年實踐摸索,公司已經形成了一套應對嚴寒、冰雪天氣的運營安全措施。該公司自主研發的HTK-CBX01型高寒高鐵融冰除雪裝置,能夠通過圖像智能識別技術,自動識別轉向架積雪結冰狀況。在動車組「下班」入庫後,即可靶向對重點部位進行低壓溫水噴掃,快速剝離、融解轉向架積雪結冰。

「以往需要16人、耗時4小時才能完成一組動車組列車的融冰除雪作業,如今僅需要2人操作1小時便可完成,極大壓縮了動車組除冰作業時間,加快列車週轉效率。」溫元尊表示。

最新投入運行的復興號高寒智能動車組則吸取前期各車型的經驗,不僅在「抗凍」方面進行了結構性的優化與功能的提升,還大大降低了日常檢修維護的技術難度。

例如,復興號高寒智能動車組新加的「高寒專屬」濾網,相比此前車型,其裙板的開關檢查操作更加簡便,大大減少了工作量。除此之外,由於東北地區雨雪、霧霾天氣較多,復興號高寒智能動車組採用了高壓部件集成車頂高壓箱方案,能夠減少因雨雪等天氣造成的高壓設備額外維護,進而減少工作量、降低維護成本。

除了列車自身性能的不斷加強,高鐵線路也在幫助列車「禦寒」。

溫元尊介紹,動車組在運行時對外界環境比較「敏感」,一旦溫度、風力等不利於高速行駛,列車便會自動降速。這依靠的是在高鐵沿線設置的自然災害及異物監測系統。該系統配有各類傳感器,可以利用紅外線掃描等判斷風速、積雪厚度等。

不僅能夠協助列車穿越風雪,高鐵線路本身也具備強大的「抗寒」能力。

例如,在連續降雪後,鋼軌、道岔等被冰雪覆蓋,積雪融化後易結冰,將道岔凍結,會造成道岔尖軌尖端與鋼軌貼合不密。爲此,鐵路部門改進了道岔融雪裝置,在道岔岔尖位置加裝電熱融雪板,採用電加熱方式和自動感溫、自動控制技術,快速融化、烘乾積雪,保證道岔轉換自如。

攻克多年凍土區施工難題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動車「抗寒」,「保暖」工作要從解決凍土問題做起。

「道路路基穩定耐久是實現陸地交通功能的決定因素。」東北林業大學寒區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教授、院長單煒表示,中國東北地區地處歐亞多年凍土區南緣,面積廣闊,從南至北,跨越10個緯度,夏季最高氣溫達到45攝氏度,冬季極端低溫可達零下53攝氏度。除此之外,東北地區地質條件複雜,古老地層分佈廣泛,受特殊氣候條件影響,地表層風化程度高,黏土覆蓋範圍廣,北方森林覆蓋爲多年凍土發育和賦存提供了良好條件。其中,多年凍土相態變化給交通線路建設帶來的挑戰異常嚴峻。

在低溫環境下,凍土會隨着溫度的降低體積發生膨脹,建在凍土之上的路基和鋼軌會因凍土膨脹而被頂起。到了夏季,凍土發生融化、體積縮小,動車下的路基、鋼軌隨之沈降。凍土的反覆凍結、融化就會使路基產生不均勻變形,導致鋼軌出現波浪起伏、高低不平的現象,造成路塹邊坡涎流冰和邊坡滑塌等,嚴重影響線路穩定與行車安全。

「由於動車行車速度快,對路面、軌道平整度要求非常嚴格,需要完全消除多年凍土相態變化對路基變形的影響,才能保證路基穩定、道路運營安全和工程耐久。」單煒介紹道。

因此,中鐵五局集團有限公司哈牡高鐵項目部總工程師王志強介紹,在哈牡高速鐵路建設過程中,爲了克服凍土熱脹冷縮難題,建設單位創造性地採用一系列新技術,例如在路基坡腳兩側設置「保溫層」,對路基起到保溫作用,有效防止了路基凍脹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