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時宜的極端符號

(圖/本報系資料照)

2025年4月15日,罷免執政黨立委李坤城的領銜人宋建樑,於前往新北地檢署時身着印有納粹符號的臂章、手比納粹敬禮,並手持希特勒著作《我的奮鬥》,此爭議之舉,迅速引爆國內外輿論。

早在今年1月,美國科技大亨、現任美國總統高級顧問的伊隆馬斯克,便於公開場合做出疑似納粹舉手禮的手勢,已引起對文化符號敏感度的爭議討論。

納粹敬禮與納粹符號,源自20世紀初爲納粹德國使用,隨着時間流逝與世代交替,這些符號早已成爲種族優越、極權暴行與大屠殺的象徵。二戰結束後至今,已成爲全球範疇內的禁忌——在德國、《刑法》第86a條明文禁止其公開展示,違者可處以罰款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唯教育、藝術等少數用途得以例外豁免。這段歷史創傷,讓「納粹符號」永難與原始的羅馬式敬禮或宗教意涵切割,成爲人類共同的記憶傷痕。

從此次事件,可以看出以下兩點:第一,自律不足。公衆人物的言行舉止,因其社會影響力遠高於一般人,理應遵守更嚴格的自律規範。然而,不論是馬斯克於川普總統就職典禮上的舉手禮,或是宋建樑戴納粹臂章並行敬禮,兩起事件都顯示出,當事人對自身形象與符號意涵的敏感度嚴重不足。充分暴露出部分政治人物,在公衆場合使用符號前,缺乏自我約束能力。尤其是當今資訊傳遞飛速的環境下,任何一個不當手勢或配件,都可能在數小時內被放大、解讀、批判。

第二,對過去歷史及後續的文化影響一知半解。在多數歐洲國家,納粹符號的公開使用早已被法律嚴格禁止。誠如前述,德國《刑法》第86a條的立法,正是基於對歷史創傷的深刻反省,旨在防止極端主義符號的再生產。

而臺灣地區,早在2016年就有新竹光復中學學生在校慶變裝秀中扮演納粹軍團,並製作納粹旗幟與坦克模型,隨即引發以色列駐臺辦事處與德國在臺協會的強烈譴責,校方與教育部最終被迫道歉並檢討教學疏失。甚至使臺灣在Ipsos MORI「全球無知指數」調查名列第三,顯示社會對重大歷史符號的理解不足。

這些案例都顯示出,臺灣在中小學教育及社會大衆教育上,對二戰與大屠殺歷史的課程深度與廣度,尚未跟上國際標準。缺乏系統性的歷史教育,不僅讓符號意義被誤用,更可能在關鍵時刻演變爲國際醜聞或外交危機。

納粹符號所代表的種族滅絕與極權暴行,早已超越文化與時代的限制,其歷史意義不可動搖。因此,臺灣社會亟需正視歷史教育的缺口,特別是對二戰、大屠殺等重大事件的深入理解,唯有如此,才能提升公衆對國際敏感議題的認知,避免因無知而誤用符號,進而維護臺灣在全球舞臺上的形象與信譽。宋建樑事件應成爲一面鏡子,讓我們反思如何通過教育與自律,防止類似爭議重演。(作者爲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