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耗電的廚餘箱!都市蚓農靠黑水虻幫忙 讓廚餘變沃土

首圖圖說:李朝安說,箱內生物相豐富形成善循環。 圖/蘇怡和攝影

與飲食息息相關的除了全食物利用,還有剩食問題也是一大重點,曾想過都市裡的廚餘除了丟垃圾車還有什麼解套方式嗎?都市蚓農致力推廣自家廚餘原地處理,並進一步轉換爲可建置都市農場的沃土,讓資源在生活場域循環,爲自家廚餘找解方。

動手做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發明生物動力循環養耕農法的李朝安創辦了都市蚓農企業社,他與具食品科學暨社區健康營造的生技博士林琬曼共同經營,透過「生物動力循環箱(Do It Box)」,創造出不需電力、農藥與肥料,僅透過在自家廚餘裡生存的生態系作爲動力,生成肥力高且利於耕種的沃土。Do It Box顧名思義,解決居家剩食方法無他,做就對了!其諧音「都蚓箱」闡明瞭箱內可形塑環境生物多樣性,讓分解植物的蚯蚓、分解動物性蛋白質的黑水虻,以及疣跳蟲及百億微生物、細菌等生物作爲動力,分工將所有廚餘,包含骨頭、蛋殼、魚肉、蔬菜、果皮、咖啡渣等,及環境廢棄物,如枯葉、雜草等,不同特質的有機物質分解,化廢爲寶養出好土壤,並幫助大量碳排迴歸土壤儲存。

都蚓箱上層爲沃土種菜、中層堆肥、下層接出堆肥茶。 圖/都市蚓農提供

琬曼有感而發表示,現代生活樣樣仰賴進口,尤其是化肥藥劑與除草劑等,大多由烏克蘭等國進口,不管是製作或取得過程都產生大量碳排,不僅農用資材,生活中也處處是破壞土壤的物質,如洗衣粉中含有的磷、除草劑中含有的硫,若未被充分分解,就會形成酸性物質滋生藍綠藻,並讓小黑蚊幼蟲滋長氾濫。都蚓箱除了讓廚餘透過微生物分解、迴歸土壤,過程中也不會產生戴奧辛、鉛、氯等造成環境酸化的物質。

林琬曼分享的都蚓箱,上方已是21割但仍生長盎然的韭菜。 圖/蘇怡和攝影

以沃土生養萬物 自然界處處是寶

生熟廚餘提供多元微生物獨立生存的足夠空間,再加上時間作用形成生態系,培育出菌相富饒的沃土。李朝安更以都蚓箱創造出的沃土生養萬物,位於桃園龍潭園區,種植的瓜果在無人工干預下自動冒出數十顆,同時闢出一塊養雞區域,種的菜人雞都可吃,堆肥形成的堆肥茶可改善環境蚊蟲問題,也含有各種微生物及酵素是動物的健康飲品,黑水虻除了分解蛋殼與雞糞,其幼蟲也是雞很好的蛋白質來源,整個園區處處是寶。

堆肥茶供給園內雞隻飲用與澆灌作物。 圖/蘇怡和攝影

李朝安說,野生動物不愛吃人類調配的東西,而他的園區常可見麻雀覓食,「動物日日夜夜都在觀察我們,良禽擇木而棲嘛,牠願意來吃表示認可這裡的環境。」放下人類的本位主義,他將自己化爲被觀察者,更希望這徹底執行生態循環系統的成功經驗可以在都會區擴展;只要有一塊閒置土地做爲農場,就能啓動都蚓箱消化鄰里廚餘,再透過雞禽等生命層層分解,零廚餘、零廢料就不只是口號。「包含我們手工製作的箱子,都有使用年限,用久了木頭會佈滿真菌,成爲靈芝、白芝等真菌食物,在自然界沒有東西是廢物。」從言談中,再再顯現他身土不二的理念。

人類渴望的自然 在家也能覆育好土

聊起成立都市蚓農的契機,具有健康促進專業背景的琬曼認爲,農業與健康的基礎都離不開土壤,而現代化社會的公園都變成石頭路、校園都以PU 材質覆蓋,生活在都市的我們總是缺一把好土,都蚓箱的生物動力作用能將大自然的元素含括其中,讓都會區家庭在家就能覆育好土。過去擔任百貨業總經理,也做過房地產的李朝安,年過半百之際卻將滿腔熱血投身土壤,每年閱讀逾60 本書的他也分享到,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身體深處的DNA 會渴望回到自然;50年代醫學上最大問題是癌症,而當代則是精神性疾病,李朝安希望下一代多接觸土壤,不要養出山林缺失症的孩子,問起這十年怎麼堅持下來?他謙遜地說:「做到現在已沒得選擇。」

都市蚓農也於學校傳播食農知識。 圖/都市蚓農提供

都市蚓農下一步計劃是利用廚餘循環養耕農法開啓陽臺園圃計劃,成爲蔬菜香草示範農園,也希望找到一羣有共識與理念的農夫成爲生命共同體,一起在鄰近農場共耕,集結衆人之力更大化解決廚餘問題、改善優化土壤,同時也產生水源保育之效。他們將持續不藏私地傳播知識,讓更多好土淨化水源、淨化農地、讓人們更健康。

無農藥、肥料,以沃土種出天生天養的蔬果。 圖/都市蚓農提供

本文授權轉載自 主婦聯盟《綠主張》(原文標題:廚餘變沃土 都市蚓農創造資源循環)

Take action!加入《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