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更新》攻主席臺重摔!沈伯洋「頭撞地」上救護車 藍綠立委5人送醫

沈伯洋上擔架送醫。(取自直播)

韓國瑜現身。(取自直播)

爲了力拚國會改革五法搶在520前闖關三讀,國民黨與民衆黨立法院黨團發動議場「輪值守夜」搶優先排案權,而17日七點議場開門前,民進黨團欲強闖國民黨與民衆黨的防線,雙方一度爆發激烈衝突。(杜宜諳攝)

立院今表決開戰,徐巧芯吹直笛。(取自直播)

藍白黨團力拚國會改革五法搶在520前闖關三讀。(杜宜諳攝)

立法院17日院會表決大戰一觸即發,民進黨立委鍾佳濱(右二)翻上桌衝向主席臺,擋在院長韓國瑜(左二)前的國民黨立委陳菁徽(中右)前被鍾一把抱住,2人雙雙跌落桌下。(姚志平攝)

立法院17日院會表決「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組織法第四條及第五條條文修正草案」時,立委徐巧芯一度吹起汽笛。(姚志平攝)

立法院17日院會下午議程,民進黨立委郭國文(右)突然強搶秘書長周萬來(左)手中的提案書,並一路閃躲跑出議場外。(郭吉銓攝攝)

立法院17日院會下午議程,民進黨立委郭國文(右)突然強搶秘書長周萬來(左)手中的提案書,並一路閃躲跑出議場外。(姚志平攝)

沈伯洋重摔「頭撞地」。(取自直播)

爲力拚國會改革五法在520前闖關三讀,藍綠白今(17日)皆甲動,立法院上演一場混亂大戰,藍綠立委攻防不斷,爆發肢體衝突。 上午起藍白陣營因提早準備及人力優勢,雖遭逢綠營強力阻擋仍守住主席臺,惟仍爆發多次拉扯叫罵。後立法院長韓國瑜進行協商。立法院晚間19時左右,再爆發新一波衝撞,民進黨立委企圖從主席臺後方大門衝進主席臺,綠委沈伯洋從衆人頭上爬過去,但摔下主席臺,綠委郭國文也從主席臺摔下。目前有民進黨立委沈伯洋、鍾佳濱、莊瑞雄、邱志偉以及國民黨立委吳宗憲送醫。

以下爲今日立院混戰重點整理:

上午7時起:議場門口爆發嚴重推擠衝突,藍白綠委近身肢體碰撞,女藍委還出現尖叫聲。其中謝龍介和鍾佳濱扭打在地;郭國文一度用用手「巴」黃國昌的臉;王美惠更在混亂中把駐衛警的小帽扯下。進到議場內後,藍白立委以人數優勢成功搶佔主席臺,陳玉珍也是全副武裝;藍綠隔着主席臺互嗆、互罵,現場氣氛緊張。

10時起:秘書長周萬來先到議場內,接着立法院長韓國瑜現身,隨後依議事程序進行報告事項,但過程中立委們衝突不斷。院會先表決「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組織法第四條及第五條條文修正草案」,此時鎮守在韓國瑜旁的藍委接力投票,並在兩旁以椅子擋住,防綠委衝上主席臺。立委徐巧芯更一度吹起汽笛聲。

但藍綠委劍拔弩張,綠委鍾佳濱竟跳上主席臺,遭國民黨女立委陳菁徽試圖阻擋,最後鍾竟「熊抱」陳菁徽、兩人一起摔倒到韓國瑜一旁,場面驚悚。

10時40分:韓國瑜宣佈院會休息並離開議場。但現場立委們仍吵成一片,相當混亂。

11時27分:韓國瑜回到議場內主持院會

近12時:韓國瑜宣佈,本次院會後續程序進行有待黨團溝通,請黨團幹部到議場3樓進行協商。

13:48分:民進黨立委在議場內發動一波小攻勢,企圖在國民黨立委鬆懈之時,佔領主席臺,但藍委立刻回防

14時30分:韓國瑜在政黨協商中做出結論,「大家第一輪都已經發言完畢,但並沒有達成共識,大家都把自己想法表達出來,還是等等院會共同決議」。但是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表示不滿,「院長你可以這樣搞嗎?」

14時54分:韓國瑜回到主席臺上,並宣佈現在各政黨團之間還在繼續溝通,繼續休息協商。

15時06分:韓國瑜再度回到主席臺,要求委員繼續維護議事秩序

15時30分:繼續協商中。但此時場內出現意外,綠委郭國文竟把秘書長周萬來文件搶走跑出議場,讓國民黨立委大爲傻眼,怒吼「攻擊秘書長,柯總召出來道歉」。

在野國會改革五法修正動議。(取自中國時報)

17時10分:立法院表決戰再爆衝突!今天下午近17時協商破裂,多名民進黨立委擋下立法院長韓國瑜進入議場開會,同時企圖攻入主席臺。民進黨立委郭國文作勢跳入主席臺,藍委黃建賓攔截抓住郭國文。

18時00分:國會改革今拚三讀,藍、綠、白衆委員持續爆發肢體衝突,而今日院會原定6點休息,然民衆黨團提出變更議程,請求延長今天院會的開會時間,至前4案 、也就是國會改革法案處理完成爲止,纔可休息。韓國瑜於5點半左右,在藍營立委守護下站上主席臺,宣讀民衆黨動議提案,由於民進黨有異議,因此開始表決,最終經過兩輪表決,在場108人,贊成人數60人,因此宣告民衆黨提議通過,延長開會時間。

19時00分:立法院藍綠再爆衝撞 民進黨立委企圖攻佔主席臺

立法院晚間19時左右,再爆發新一波衝撞,民進黨立委企圖從主席臺後方大門衝進主席臺,綠委沈伯洋從衆人頭上爬過去,但被摔下主席臺,綠委郭國文趁機爬上主席臺,也從主席臺摔下,沈伯洋被送上救護車。總共有民進黨立委沈伯洋、鍾佳濱、莊瑞雄、邱志偉以及國民黨立委吳宗憲送醫。

19時47分再度爆發衝突,民進黨立委吳秉叡、蔡易餘等人又試圖衝上主席臺,被國民黨立委阻隔,徐巧芯也擋在蔡易餘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