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疫情下的 金融業投資風險

疫情衝擊全球鎖國下,上市公司營運也受到嚴峻挑戰,尤其是金融業,因企業倒閉潮來臨、債券違約率升高,海外投資風險大幅攀升,不少信評機構紛紛提出警示。

過去投資人盛情擁抱金融股,主要是因爲金融業獲利一片大好。但在當前國際金融情勢丕變下,金融業操持的各類海內外衍生性商品及其連結部位,通常都未計入當下損益。因此,若要了解金融業者盈虧,直接去檢視其財報上各類商品淨值變化,應該較爲準確,也更具說服力。

過去多年來,不少大型金控旗下壽險子公司加持下,持續全體金控業者獲利排行榜上,取得翹楚地位,而每個月的金控獲利報告,壽險型金控的獲利也都遙遙領先。

然而,風水輪流轉,在新冠疫情重創國際金融及資本市場下,壽險、銀行等金融業的海外投資成績,開始受到巨大沖擊;而壽險業的海外投資部位,也面臨艱鉅的挑戰。此時,除了金管會警覺到壽險業者的淨值變化,並直接點名四家壽險公司淨值不足外,中華信評更首度直接將七家壽險公司的評等展望,降至負向。也就是說,當前監理機關及信評機構,都已對疫情影響下、金融業的投資風險,發出警訊

打開各大壽險公司的海外債券投資報告,不少都集中在墨西哥巴西俄羅斯東歐中南美洲國家,這些國家的債券等級,過去因具有收益高的特性,而大受歡迎;但在疫情衝擊下,這些海外債券的信用也遭大幅降評,其投資風險也愈來愈高。當然,某些評價較好的債券被錯殺後,可能有回升的一天,但有更多垃圾等級債券的價值,也可能會一去不回頭。

然而,這類海外投資並未直接計入損益,也不需要逐月作評價損益,但事實上,這類投資部位,短期內或許不會衝擊到獲利,但若未善加管理,就會演變成日後不可測的風險。

正因如此,對投資人而言,在市場動盪之際,與其只看表面上的營收、獲利及每股盈餘報告,不如多做一些功課,仔細翻閱金融業的季報、財報出爐時,確實檢視其資產成份、淨值變化,纔是趨吉避凶良方。也就是說,除了主管機關站在監理角度主動爲投資人把關、要求業者拉高財務指標外,投資人也必須自立自強、審視財報內各項商品的淨值數字,重新評估其營運風險,才能找到投資的好標的,並安度風雨飄搖的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