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房地合一稅 仍是護「房」神山
財政部於11月24日公佈財稅資料顯示,持有一年內短期轉賣不動產件數,近五年倍數成長,外界以此數據質疑房地合一稅是否無法抑止短期炒房歪風;事實上,短期交易雖有增加,但仍在可接受範圍,在壓抑房市炒作、交易量大幅增加上,房地合一稅仍是護「房」神山。
據財政部最新財稅資料統計,個人適用房地合一最高稅率45%(持有一年內轉賣)件數從2016年的2,790件成長到今年前三季的5,565件,成長約一倍;而課稅金額從5.33億元增加到7.04億元、約成長32%。
另個人持有不動產一年以上、二年以下轉賣適用稅率35%案件數,也從2016年1,659件到今年前三季的2,915件,成長75%,課稅金額從4.9億增加到6.55億元,約成長34%。而今年前10月房地合一稅稅額(個人)爲83.88億元,已超越去年全年的60.49億元。
以上述數據來看,似乎民衆寧可被課重稅,也要在短期買賣不動產,導致短期交易案件增加;但進一步深入分析,房地合一稅從2016年開始正式上路,符合課稅條件的標的物逐年增加,自然導致房地合一課稅件數、金額逐年擴大。
再者,短期不動產交易被課稅主要來自「三不」族羣,第一爲「不知道」,此類爲不清楚房地房合一稅規定,導致交易被課稅,但此族羣以房地合一上路首年較多,五年下來,因「不知道」而被課稅已大幅減少。
第二爲「不得已」,因特殊性需求必須在短期出售物件,例如換工作、財務資金需求等個人因素,但此部分佔短期交易比重仍屬有限。
第三爲「不在乎」,此部分應爲短期房市交易的大宗,因近年房價上漲,也就是外界所說寧可被課重稅,也要在短期買賣不動產;但事實上,以今年前三季適用最高45%稅率的交易件數及金額計算,平均每筆交易課稅金額約12~13萬來看,一年內處分不動產獲利不如想像中的大。
短期不動產交易獲利較高應還是來自土地、廠房、商用不動產等交易行爲,例如寶佳集團副董事長林家宏2019年9月以2.95億元取得桃園青埔重劃區581.59坪土地,在2020年8月以3.16億元轉賣給上市公司大華建設,獲利約2,100萬元,以持有未滿一年房地合一45%稅率計算,扣除其他成本,獲利也應高達上千萬元。
房市是否過熱,交易量是重要觀察指標,房地合一稅對壓抑房市量能具有重大貢獻,從有統計以來,1991到2015年平均每年建物買賣移轉棟數約38萬棟,2016年房地合一稅上路後,當年移轉棟數瞬間掉到24.5萬棟的歷史新低,爾後每年再以約1萬棟數的速度溫和向上增加,今年則預估上看32萬棟。
雖然預售屋紅單轉賣成爲房地合一稅的破口,但紅單炒作有賴政府嚴加查覈,以全臺一年不動產交易金額高達3~4兆元來看,今年全年房地合一稅個人稅額初估約百億元仍顯微不足道,相較政府以往祭出的囤房稅、信貸管制等打房措施,房地合一稅仍是抑制投資客炒房的最佳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