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天坑 專家籲嚴控施工品質

臺北市南京西路近貴德街路面8日深夜發生塌陷,經緊急灌漿處理,9日恢復通車。不料10日發現新漏水點,再度發生塌陷。(劉宗龍攝)

不少縣市都曾出現天坑,土木與結構技師分析指出,天坑常見原因包括地下水管爆管、過度抽地下水或建案擋土壁體變位,使管線變形跑出水來沖走泥沙,皆是因爲土壤流失造成地質不穩定,尤其在河岸、海邊,地下水位受潮汐影響,鄰近的工程更加困難,因此工法、擋土設備要多加留意。

臺北市土木技師公會理事長莊均緯指出,地下管線爆管或過度抽地下水都可能造成路基下陷,北市大同區南京西路、貴德街口的天坑,因南京西路離淡水河道近,地下水位本來應該是靜止的,但會隨潮汐上漲和下降而上下起伏,退潮時水壓往下壓,比較深的管線原本就有破洞,市府採用沙包防範,不料沙包不敵水流,泥沙衝入裂掉的管線內,打破地層穩定狀況,管線外地層產生孔洞而下陷,造成再次崩塌。

他表示,開挖工程最難的就是在河岸或海邊,只要沒有做好擋土,就可能導致沙子進入管線內,因此工法、擋土設備在規畫時,要多加考量安全性、支撐強度,如擋土設備做雙層、密閉式擋土設備。

臺灣省結構工程技師公會常務監事江世雄認爲,地面下陷最常見的成因是如同北市信義區日前出現的天坑,周邊建案地下室開挖工程造成,如擋土壁體變位太大,導致壁體外側管線、排水箱涵因下方土壤被掏空,管線變形水跑出來沖走泥沙造成下陷,若擋土壁體有破口則更嚴重,外面泥沙因壓力經破口往開挖地下室流入,就會掏空外面的地面。

江世雄提醒,預防路面下陷,開挖品質必須確實做好,且監造單位、建管單位也要嚴加看管施工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