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一紙“降價指令”,到底動了誰的奶酪?

比亞迪,又上熱搜了!

12月1日,比亞迪公佈最新產銷快報。數據顯示,11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爲506804輛。今年1至11月,累計銷量爲3757336輛,同比增長40.02%。

按照官方早前定下的420萬輛年銷目標,意味着最後一個月比亞迪只需完成44萬左右的銷量就能達成。以近兩月的增長勢頭看,實現難度並不大。

“降價指令”引發爭議

11月18日,比亞迪成立30週年,並宣佈第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成爲全球首家達成1000萬輛新能源車企。

正當整個行業爲比亞迪點讚道賀之際,一紙“降價指令”,讓整個汽車供應鏈都炸開了鍋。11月26日,在一封比亞迪發給某供應商的郵件裡,比亞迪要求該供應商降價10%。

郵件內容提及,比亞迪的成功得益於技術創新、規模化優勢以及低成本供應鏈,然後提到2025年行業競爭將更加激烈,進入大決戰、淘汰賽,爲了增強比亞迪的競爭力,需要整個供應鏈共同努力,而且使用了“務必”“切實”這樣的詞彙,措辭強硬。

一石激起千層浪。有觀點認爲,比亞迪以“層層壓榨”的模式,導致國內供應商陷入“要麼卷死、要麼餓死”的惡性循環,讓行業陷入低端競爭的死衚衕。“靠價格戰將其他車企洗出市場,這樣的卷王難以贏得商業世界和社會的尊重。”

也有觀點認爲,年降確實是幾乎所有車企都會提的要求,而在價格戰這兩年,降價也有越來越苛刻的趨勢。“從這個角度出發,比亞迪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企業需要更多彈藥打完這場仗。”

今年的前9個月,比亞迪的總營收爲5022.51億元,同比增長了18.9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252.38億元,同比增長了18.12%;但是銷售淨利率僅爲5.2%。

來源iFinD

比亞迪在擴大經營規模的同時,也在增加對上游供應商的資金佔用。2024年三季度比亞迪應付賬款爲2375.2億元人民幣,相較於去年同期增加了559.3億元。另外,三季度應付賬款佔總負債的比例爲39.9%。

11月27日午間,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雲飛在微博緊急發文迴應:“與供應商的年度議價,是汽車行業的慣例。我們基於規模化大量採購,對供應商提出降價目標,非強制要求,大家可協商推進。”

還有多少降本空間?

拋開現象看本質,比亞迪讓供應商降價10%的做法真的“很離譜”嗎?

據悉,一個零件在量產之後的單價下降,大概可以分爲三個方面。第一個是技術降本。第二,是模具工裝等費用的攤銷。第三個就是年降。很多車企會在零件招標定點的時候,就會約定年降比例。

針對不同供應商、不同零件,這個比例會有一定差異。每年降價的根本邏輯來自制造業的規律——產量越大,時間越長,生產效率越高,製造成本就越低。對於供應商而言,成本的下降能否跟得上年降,得看具體情況。

對很多供應商而言,最難受的還不是年降,而是主機廠的付款週期實在太長。有主機廠給供應商的賬期是6+X——6個月起,X是個未知數。

近日,特斯拉副總裁陶琳發了個微博,說特斯拉把付款週期壓縮到90天左右。她引用了一個彭博社的數據,表中顯示中國電車企業付款週期明顯多於特斯拉,其中蔚來的達到了295天。

根據同花順二級行業分類,目前汽車零部件領域一共有246家上市公司。從2024年前三季度業績整體表現看,有175家企業營業收入實現同比增長,佔比爲71.14%;另有144家企業歸母淨利潤實現同比增長,佔比爲58.54%。

雖然整體行業利潤大幅提升,但仍有51家公司營收和歸母淨利雙雙下滑,面臨着較大的經營壓力。其中,凱龍高科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4.64億元,同比下降41.51%,實現歸母淨利潤-1.16億元,同比下降990.83%。

來源iFinD

根據同花順數據統計,246家汽車零部件A股上市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總額達10,346.44億元,歸母淨利潤總額達604.09億元,應收賬款總額達3238.55億元。

246家汽車零部件上市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業績整體表現

來源iFinD

值得關注的是,汽車零部件涉及產品衆多,不同板塊的營收利潤增速差異較大,汽車電子電氣系統和輪胎輪轂板塊受益於智能化、輕量化的發展,業績增長迅速,營收、歸母淨利增長尤爲明顯。

19家輪胎輪轂上市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業績整體表現

來源iFinD

36家汽車電子電氣系統上市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業績整體表現

來源iFinD

41家車身附件及飾件上市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業績整體表現

來源iFinD

102家底盤與發動機系統上市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業績整體表現

來源iFinD

11家乘用車上市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業績整體表現

來源iFinD

有一種說法,汽車行業產品毛利率最起碼要維持在15%,否則就會打破企業健康生存的基準。按此標準,這個汽車零部件上市公司的確還有6%~7%的降本空間。

橫向對比來看,相較消費電子、白色家電、光伏設備等領域,汽車零部件依然算得上是“幸福的藍海”,這也是爲什麼如美的、立訊精密等其他領域巨頭要跨界而來的重要原因,目的就是開闢新的增長曲線。

46家白色家電上市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業績整體表現

來源iFinD

96家消費電子上市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業績整體表現

來源iFinD

70家光伏設備上市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業績整體表現

來源iFinD

以立訊精密爲例,根據“三個五年”規劃,公司將努力在第三個五年之前實現全球前十大Tier1廠商的目標。營收成長方面,有一半是來自汽車線束、連接器。國內客戶方面,未來五年將保持高速的增長。國外客戶方面,基於一些外延的規劃,將提升在歐洲、北美及亞洲的行業地位。

今年9月,立訊精密公告收購德國萊尼。據悉,基於萊尼旗下的主體所涉及的國家比較多,併購萊尼的作業需要經過各國反壟斷審查、FDI等方面的正常審批程序,預計將在明年Q1-Q2期間完成所有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