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潰!US.News大學排名母校暴跌40名,我看不開了

對於留學生最難受的時刻,大概就是自己花了上百萬,辛辛苦苦在國外讀了幾年書,結果回國後卻被貼上了“野雞大學畢業生”的標籤,要不就被對號入座“國內三本”,而對於正在上大學的留子來說,最難受的時刻應該是就是打開us news榜單,發現學校暴跌的那一瞬間......‍

From 穀雨星球

ID:guyujihua2021

大家好,我是Wendy,正在美國波士頓一所研究型大學讀大二。

去年此時,我滿懷憧憬進入了一所USNEWS排名TOP35的大學,沒想到,每當新的大學排名發佈,暴擊一次比一次來得更兇猛——

剛開學一個月,我眼睜睜看着學校從USNEWS30名暴跌到60名!爲了拯救暴跌的學位,上學期同學們紛紛轉學,我卻選擇了留在這裡。

只是令我沒想到的是,原本以爲已經跌到了谷底的大學排名,還能再跌!今天早上新一年USNEWS排名發佈,我顫顫巍巍地點開,好傢伙,又降了3名,直奔70去!

今天,我跟爸媽朋友聊天的心情「非常平靜」:

令人更平靜的是,QS排名裡我的大學已經淪落到大三位數了,畢業後準備回國大展宏圖的我碎了。當年我拒絕了的英國UCL倫敦大學學院,已經排在了QS全球前十!

按照現在流行的重生網文套路,如果有時光機,我要演一部《重生歸來我在UCL傲笑江湖》——

我重生歸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當年想來美國的自己搖醒,先去把UCL的offer接了!

那麼,要不要轉學?這個問題又擺在了我的面前。我回顧了留學第一年的生活,我每天都在忙些什麼?又經歷了哪些許許多多「人生第一次」呢?文末也想想聽聽大家的建議。

■我和朋友的聊天。

——最新USNEWS世界大學排名完整版——

今年暑假裡,我見了不少在國內讀大學的朋友,比起她們一週五次的早八以及到晚上九點才結束的晚自習,我那一天最多三節課的課表顯得很是清閒。

我的父母也在視頻中問過我,「你每天都在忙什麼?」

我意識到,在很多沒有留過學的人眼中,每天只有三節課的我好像有許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而在這種輕鬆狀態下依然抱怨着「忙碌」的留學生們,似乎有些矯情了。

身爲留學生,我一直在平衡學習和生活的挑戰中。

跟國內大學基本上都是安排好的必修課不同,美國私立大學第一年的課程都是自由探索,找到興趣,確定專業,第一個月基本就是「shopping購物周」,仔細閱讀課程大綱,教授的背景,選好課試聽,隨時退出,最終確定自己的課程表。

■給教授評分的網站,是學生們選課的參考。

我是一個典型的文科生,高中讀IB時候就被不得不選的理科折磨得半死。而當進入大學後,我終於再也不用學那些令人頭條的課了,選擇自己想上的課。

第一年我選的四門課都跟人文藝術有關,課程並沒有許多的測驗與考試,而是被大堆閱讀材料和寫作作業淹沒了——

有時,一門文科課程一週的閱讀材料就有幾十頁上百頁,大多是經典著作和大部頭。所以看起來課不多,但是要學好這四門課,課下的閱讀,課上的討論,課後的作業加起來也得要淹沒了我。

如何閱讀如此大量的英文文獻,是前兩個月的我最大的困擾。如果靠自己的閱讀速度,我可能只能完成三分之一的閱讀材料。

於是,我只好像別的同學一樣求助AI,感謝ChatGPT,讓我能篩選自己感興趣的文章細讀,而剩下的則先借助AI幫我總結文獻的主要論點,着重閱讀和課程比較相關的部分。

■兩門課人類學導論課和比較文學導論課的閱讀材料。

以藝術史課程爲例,不僅包含寫作任務,還設有幾次隨堂測驗,教授會從藝術家的作品庫中隨機選取幾幅畫作,要我們判斷出這些作品的作者、創作年代以及創作地點。

我需要大量瀏覽作品庫,而如果沒有AI,需要去Google檢索每一個畫家,篩選畫作整理成表格。

對於一些晦澀的閱讀材料,試圖憑藉我那不夠熟練的英語水平去征服這些文獻,無異於班門弄斧。

比如有次文學課就佈置了一百頁黑格爾,要求我們在週末完成閱讀。面對這些用中文我都無法理解的,充滿哲思的字句,我先硬着頭皮瀏覽一遍,讓ChatGPT爲我解釋其中的主要觀點。

學校禁止AI代替學生完成作業和參加考試,但大部分老師持贊同、鼓勵我們用AI學習,在上學期我修的性別研究課程中,有一項作業就是使用ChatGPT生成一段人物故事,隨後分析這段故事中存在的性別刻板印象。

如果沒有AI,熬夜啃書的漫漫長夜一定會變得更痛苦。

除了大量的閱讀材料外,還有許多的寫作作業需要完成。

一天的課程結束後,我先需要完成第二天上課討論的課前閱讀材料,再根據計劃去逐步完成一些在「不久的將來」需要提交的論文。

如何將自己的腦子裡零碎、片段化的概念組織成一個邏輯嚴密的論文至今還困擾着我。我經常和朋友們開玩笑地說:要是我哪天醒來可以文思泉涌、筆走如飛就好了。

大學生活和高中完全不同的點在於,生活不再是被別人安排且富有規律的。

之前我每天六點二十起牀,去上學,回家寫作業,睡覺。偶爾有一些零散的時間需要我自己去安排,但大多數人都有人告訴我每天要做什麼,也有人幫忙做好飯疊好衣服而我只需要安心學習就行了。

留學生活最大的挑戰是獨立求學,也是獨立生活,而誰會做飯,你的留學生活就邁出了最關鍵的一步。

還記得去年八月底,我滿懷興奮,激動,又有些許膽怯的心情,搭上了前往美國波士頓的飛機。

新生需要參加爲期半周的Orientation,由學長學姐帶領着熟悉校園。看着網絡圖片上的一棟棟教學樓真正出現在眼前,我和室友一邊感嘆着官網圖片的真實,一邊走進了食堂。

半小時後,坐在幾盤「形狀不明」的食物面前的我們不禁感嘆,原來食物也和網上說得一樣差強人意。

學校食堂的飯雖然乾淨,也並非難以下嚥,但是調味實在是不符合我的中國胃(雖然也有外國同學說食堂很難吃)。

我和室友經常遊走於食堂的各個窗口前,卻找不到想吃的菜。在學期初就爲宿舍添置了冰箱的我們一合計,正式開始自給自足的歷程。

雖說自己做飯,但是不可能一日三餐都滿頭大汗地在廚房的爐竈前切菜顛勺。我們去超市買很多牛肉和魚,用保鮮袋分成一餐的量,凍在冰箱裡,煎熟後配上米飯和蔬菜,完成一頓「糊弄定食」。

我和室友調侃自己是「糊弄學大師」,因爲我們最擅長的事情就是用重複的食材爲自己翻着花樣做飯。

我居住的宿舍樓的廚房在我的房間樓下,有時做一頓飯,我需要反覆地爬上爬下,像是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一次次搬運着需要的廚房用具。

自己做飯雖然麻煩,但也帶來了很多新的樂趣。我會因爲每個月省下的下館子、點外賣預算而竊喜,也會期待着前往超市採購的日子。

寒假回國後的一週,我媽嘲笑我是「餓虎下山」,吃什麼都像是珍饈美味。

坐在餐桌前的我,一想到這些菜回去上學之後都吃不到了,恨不得自己長出四個胃來存放這些好吃的。

去年在國外度過的第一個春節,我和和好朋友們一起包餃子,用宿舍違禁品電熱鍋,一邊涮火鍋一邊看春晚回放。

那一刻,鄉愁正濃,也在異國的歡聲笑語和熟悉的食物中,得到了消解。

在美國讀書的第一年,許多事情也需要我獨自去辦理。

第一次自己坐校車去銀行存錢的我,下車後在街上緊張地左顧右盼,生怕有人覬覦我書包夾層裡小小的信封。

這樣無措的情況,也發生在我第一次自己去郵局寄材料的時候。

出生於千禧年之後的我,從小到大唯一幾次踏入郵局,就是去旅遊的時候給自己回寄明信片。對於如何在櫃檯寄件,如何貼郵票,我一概不知。

於是我很快因爲無法購買匯票而被友善告知需要去鎮上最大的郵局,排隊非常多,我第一次知道原來在美國網購退貨,也需要自己開車帶着包裹來郵局,以及寄信的老人們。

在漫長的排隊後,一位無比友善的工作人員像幼兒園老師一樣耐心,我也在她事無鉅細的指點中,第一次爲自己的包裹寫上地址,貼上郵票。

■來美國後最喜歡的一張照片,希望未來每一天都如此陽光璀璨

像這樣莽撞的「人生第一次」,在我來到美國的短暫半年裡發生了無數件:

在下暴雨的夜晚因爲買了太多箱水而差點被uber司機拒載;宿舍樓凌晨響起火警,我卻在熟睡中渾然不知,幸好室友把我叫醒;聖誕節和朋友一起去看演唱會,散場後在路邊等車時被形貌可怖的流浪漢搭訕。

很多事情在事後都讓我感到心有餘悸,似乎自己就差一點掉進陷阱,身陷囹圄之中。

但就像是我最喜歡的漫畫作者高木直子的書《一個人的第一次》一樣,人生的「第一次」總是會在後來的回憶中散發着淡淡的光暈。

我和直子一樣,是一個有些沒主見,優柔寡斷的人,我膽子很小,遇事也總是選擇「隨大流」。

但是人生的河流不會永遠爲我分配同舟共度的夥伴,我總是會遇到無數次需要一個人解決的事,面對無數需要一個人整理的情緒。

來到國外我才知道,社交媒體上熱度頗高的留學生vlog,似乎將「光鮮亮麗」這個詞與留學生活綁定在了一起。

然而拋去「留學」這個詞帶來的身份光環,大部分留學生依然過着三點一線的生活,宿舍、教學樓、食堂,像直子一樣生活得有些重複、瑣碎。

就算是瑣碎的生活,也能像盲盒一樣開出意外的驚喜。有時是一篇非常有共鳴的閱讀材料,有時是超市裡價格便宜的冰淇淋,或是一覺醒來後外面被大雪覆蓋的草地。

用一件一件小事填滿我的每一天,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感知力,是一個人的留學生活帶給我最大的收穫,也是我對抗重複生活的最優解。

最後,因爲暴跌的大學排名,我還需要轉學嗎?

我有點捨不得,這裡有很好的朋友,一起逛街一起做飯一起哭和笑;這有非常好的教授,給尚未確定專業的我提供了許多實踐性的建議;還有非常多有意思的課想去上,今年我選了五門課,每一門都非常喜歡,有挑戰也有期待……

本文系授權發佈,轉載自公衆號:穀雨星球(ID:guyujihua2021),邀你一起做內卷下的教育長期主義者。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北美學霸君 誠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