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善用科技拉近民衆與社會安全網的距離(林彥良)

填補社會安全網。(司改會提供)

科技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科技不是隻有玩樂、通聯、工作的功能,它甚至能夠保障你我的安全。社會上常有說要將社會安全網補起來,但社會安全網確實不容易補起來,僅能與時俱進的讓社會安全網健全。科技與社會安全網兩者看似平行線,但實際上社會安全網卻能善用科技,拉近民衆與社會安全網的距離。

科技運用在社會安全網保護大衆,最常見的例子是,有些計程車備有APP能讓搭乘者將搭乘資訊及路徑分享給指定的人追蹤,以確保安全;在臺北地區有許多騎樓也會有緊急求救鈴,能夠連線到當地里長或派出所,這些都是運用科技讓社會安全網更加穩固,也是民衆日常生活就能接觸到的科技社會安全網。

然而科技運用在社會安全網上還是有許多需要進步的地方,首先就是設施的不齊全。以臺北的緊急求救鈴爲例,政府事實上可以有計劃地普及到全臺,多增加一個緊急求救鈴或許能夠減少一件憾事的發生。緊急求救鈴的特點是能夠馬上藉由既有線路或通訊管道傳達訊息給監控方,而不一定是當下警鈴大作。這樣或許可以減低某些民衆認爲在路上報案怕會被報復的恐懼。

此外,筆者在參訪智慧城市展時發現,警政系統早已能結合智慧科技。案件登錄後,經由大數據統計決策分析哪些地方較易出車禍,哪些地方較易發生治安問題,進而達成警政智慧治理的目標,整合電子地圖和治安熱點分析,定期的更新資訊。但這些資訊卻僅有警方能夠看到。如果以公共利益的出發點,爲何這些運用大數據分析的資訊不能夠公開呢?試想,如果將警政分析的治安熱點公開的話,對於投資者或當地有房產的人來說,相當不利,因爲極有可能會影響到當地房價。但現今仍有許多社區團體在地深耕努力推行社會安全網,但卻因沒有警政資源的協助,僅能用土法煉鋼的方式「實地考察」,而這些分析結果僅倚靠在地民衆主觀的看法以及口耳相傳,缺乏了理性分析的佐證資料,而這也成了在地推行社會安全網的一大困境。

社會安全網中沒有人是局外人。警民合作不是口號,應該要有實際的行動。警方與地方社區團體合作,更能夠一起維護社會安全網。警方與地方社區團體的社會安全網地圖甚至是可以相互彌補的:社區往往缺乏理性分析,警方則是少了在地生活觀察的判斷,而結合雙方各自的優勢,讓一個具有理性分析暨在地觀察的社會安全地圖產生,可以共同促進社會安全網。

科技能夠運用在社會安全網上並不只有智慧地圖、APP、求救鈴,社會安全網上還有許多面向能夠運用科技輔助。科技始終出自於人性,而在運用科技來協助社會安全網的同時,也不要忘了「人」的因素,仍然需要加入實際狀況的判斷才能夠更加全面,或許因爲透過科技與其他方式進行判斷,還能夠看到不一樣的解決方案。在地社區團體及警政系統除了相互配合,甚至能結合在地企業共同打造更具全面性的社會安全網,讓社會安全網不是紙上談兵,而能透過企業的幫忙,將相關設備進行優化與改善,使業界、警政、民間三方共榮,讓社會安全網更加穩固。(作者爲大九學堂二期學員、國立臺南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博士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圖源:作者於城市智慧展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