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能源領域五年降碳600餘萬噸

本報訊(記者王斌)昨日,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召開北京市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工作新聞發佈會。北京青年報記者獲悉,從2019年至2023年,本市能源領域實現降碳600餘萬噸,交通領域累計降碳300餘萬噸。

“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爲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具體來說,“減污”是指減少污染物排放,“降碳”的意思是降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協同”就是要在實施環境污染防治或降碳措施的過程中,實現碳污的共同減排;“增效”則是要實現環境效益、氣候效益、經濟效益多贏。

2023年9月,北京市出臺了《北京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緊盯碳污源頭,聚焦能源、產業、交通、建築等重點領域協同治理。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綜合處處長樑文玥介紹,比如在能源領域,通過加快發展光伏、地熱等本地可再生能源,大幅提升外調綠電規模,進一步減少化石能源消費,2023年與2019年相比降碳600餘萬噸,減少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3萬餘噸。在交通領域,一手抓老舊車淘汰、一手抓新能源車(機械)推廣,新能源及國五以上機動車佔比超過70%,汽柴油消費量由2019年的660萬噸降至2023年的530萬噸,實現降碳300餘萬噸,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分別減排2萬和1萬噸左右。

與此同時,北京構建多環節、全方位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推進體系;試行將碳排放覈算評價納入環評,累計推動90餘個建設項目開展碳污覈算;創新制定《北京市企業和項目綠色績效評價指南(試行)》,依據碳污排放情況、資源環境效率和綠色經營等內容,開展企業和項目綠色績效評價工作,根據評級結果給予支持。

此外,北京紮實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建設。今年1月,朝陽區、大興區與經濟技術開發區、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分別成功入選國家首批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城市試點和園區試點,開啓了爲期三年的建設週期,四個試點區域各具特色。此外,北京市還着眼超大城市生產生活運行保障需求,順應大規模集中建設到高標準城市更新的轉變,拓展城市、園區試點至行業、企業示範,培育了N個減污降碳“試驗田”,包括污水處理、固體廢物處理、供熱領域和城市更新領域。

樑文玥表示,市民也是減污降碳的主角。北京市通過踐行綠色出行、綠色消費、垃圾分類、節能節水等綠色生活方式,推動減污降碳,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今年6月,京津冀三地聯合制定發佈了《碳普惠項目減排量覈算技術規範低碳出行》,這也是首個區域性低碳出行碳普惠領域減排量覈算技術文件,鼓勵全社會自願主動參與到減污降碳行動中。

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之路的推進,已經給北京帶來了環境、氣候、經濟“三本賬”的收益。數據顯示,十餘年來,PM2.5年均濃度下降60%以上,二氧化氮、PM10、二氧化硫年均濃度分別下降50%、40%、80%以上。與之同步,在GDP增長了110%的同時,萬元GDP能耗下降近50%,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超50%,實現了環境效益、氣候效益、經濟效益多贏。